瓷器内部漏胎是指瓷器胎体在烧制过程中未能充分瓷化,导致内部出现胎土裸露或质地疏松的现象。主要原因包括:
1. 胎料处理不当
胎土若含有过多杂质或颗粒过粗,会影响烧结均匀性。例如,高岭土若未充分淘洗,残留的粗颗粒石英或云母会在高温下阻碍胎体致密化,形成局部漏胎。传统制瓷强调"淘七十二遍",现代工艺则通过球磨机和磁选去除杂质。
2. 成型时修坯不彻底
拉坯或模制成型后,若内壁修坯不仔细,残留的接缝或厚度不均部位在烧制时收缩差异大。明代《天工开物》记载"旋坯必令匀薄",现代修坯多用数控机床保证精度。
3. 施釉工艺缺陷
釉料浓度不均或施釉过薄时,高温下釉层无法完全覆盖胎体。宋代龙泉窑采用多次施釉法,现代则通过浸釉+喷釉组合工艺避免此问题。
4. 烧成制度不合理
升温速率过快(超过5℃/分钟)会导致胎体表层先烧结,内部气体无法排出形成气孔。景德镇传统龙窑讲究"慢火三日,紧火一昼夜"的阶梯式升温。
5. 还原焰控制失误
瓷胎中的氧化铁需在1280℃左右转化为FeO形成玻璃相,若还原阶段CO浓度不足(低于2%),会导致胎体瓷化不完全。现代电窑通过氧探头实时监控。
6. 胎釉膨胀系数不匹配
当胎体热膨胀系数(α>6.5×10⁻⁶/℃)大于釉层时,冷却阶段可能引发"釉裂胎现"。清宫档案记载雍正时期通过添加骨灰调整胎料配比解决此问题。
7. 二次氧化现象
在冷却至800-600℃区间时,若窑内进氧导致FeO重新氧化为Fe₂O₃,体积膨胀会破坏胎体结构。现代采用惰性气体保护冷却技术。
考古发现表明,唐代邢窑白瓷已出现针对性的"化妆土"工艺,通过在胎体表面施加精细陶衣来掩盖缺陷。现代X射线断层扫描显示,漏胎区域往往伴有3-5μm的微裂纹网络,这是判断工艺缺陷的重要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