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奇石百科,专注于文玩收藏类百科知识解答!
当前位置:奇石百科 >> 陶瓷知识 >> 瓷器 >> 百科详情

瓷器内部漏胎的原因

2025-08-08 瓷器 责编:奇石百科 9056浏览

瓷器内部漏胎是指瓷器胎体在烧制过程中未能充分瓷化,导致内部出现胎土裸露或质地疏松的现象。主要原因包括:

瓷器内部漏胎的原因

1. 胎料处理不当

胎土若含有过多杂质或颗粒过粗,会影响烧结均匀性。例如,高岭土若未充分淘洗,残留的粗颗粒石英或云母会在高温下阻碍胎体致密化,形成局部漏胎。传统制瓷强调"淘七十二遍",现代工艺则通过球磨机和磁选去除杂质。

2. 成型时修坯不彻底

拉坯或模制成型后,若内壁修坯不仔细,残留的接缝或厚度不均部位在烧制时收缩差异大。明代《天工开物》记载"旋坯必令匀薄",现代修坯多用数控机床保证精度。

3. 施釉工艺缺陷

釉料浓度不均或施釉过薄时,高温下釉层无法完全覆盖胎体。宋代龙泉窑采用多次施釉法,现代则通过浸釉+喷釉组合工艺避免此问题。

4. 烧成制度不合理

升温速率过快(超过5℃/分钟)会导致胎体表层先烧结,内部气体无法排出形成气孔。景德镇传统龙窑讲究"慢火三日,紧火一昼夜"的阶梯式升温。

5. 还原焰控制失误

瓷胎中的氧化铁需在1280℃左右转化为FeO形成玻璃相,若还原阶段CO浓度不足(低于2%),会导致胎体瓷化不完全。现代电窑通过氧探头实时监控。

6. 胎釉膨胀系数不匹配

当胎体热膨胀系数(α>6.5×10⁻⁶/℃)大于釉层时,冷却阶段可能引发"釉裂胎现"。清宫档案记载雍正时期通过添加骨灰调整胎料配比解决此问题。

7. 二次氧化现象

在冷却至800-600℃区间时,若窑内进氧导致FeO重新氧化为Fe₂O₃,体积膨胀会破坏胎体结构。现代采用惰性气体保护冷却技术。

考古发现表明,唐代邢窑白瓷已出现针对性的"化妆土"工艺,通过在胎体表面施加精细陶衣来掩盖缺陷。现代X射线断层扫描显示,漏胎区域往往伴有3-5μm的微裂纹网络,这是判断工艺缺陷的重要依据。

本站申明:奇石百科为文玩收藏类百科展示网站,网站所有信息均来源于网络,若有误或侵权请联系本站!
为您推荐
  • 乐平白瓷,作为中国陶瓷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,以其洁白细腻的胎釉、温润如玉的质感和独特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。其制作工艺融合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技术,在景德镇陶瓷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。本文将从原料选择、成型
    2025-10-29 瓷器 1733浏览
  • 景德镇,被誉为“瓷都”,拥有悠久的陶瓷制造历史。在陶瓷产业发展的过程中,许多老瓷器厂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与工艺传承。这些老厂不仅是景德镇陶瓷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见证者。本文将
    2025-10-29 瓷器 7609浏览
栏目推荐
  • 清代像生笔洗瓷器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,它不仅是文房用具的实用器,更是工艺美术与文化象征的完美结合。像生瓷,又称仿生瓷,起源于清代乾隆时期,以其逼真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著称,而笔洗作为文房四宝的
    2025-09-25 瓷器 2200浏览
  • 瓷器,作为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,其光滑润泽、色彩斑斓的表面得益于一层神奇的物质——釉。釉是覆盖在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,经高温烧制后,能起到装饰、美化、防水、防污、增加机械强度等作用。那么,这层至关重
    2025-09-25 瓷器 7329浏览
  • 瓷器鎏金工艺是一种将黄金装饰应用于瓷器表面的传统技法,其核心步骤之一为鎏金后的热处理过程,俗称“出汗”。这一过程旨在通过控制温度使金汞齐中的汞挥发,留下牢固的金层。根据专业研究和实践数据,瓷器鎏金的“
    2025-09-24 瓷器 8998浏览
全站推荐
  • 国画荷花和柳叶画名**国画荷花和柳叶画名**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经典题材,承载着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。荷花以其优雅的姿态和高洁的品质,成为国画中常见的主题;而柳叶则以其灵动的形态和四季变化,成为画家表
    2025-11-05 国画 9204浏览
  • 在中国文化脉络中,童谣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形式,承载着地域文明与集体记忆。本文通过行业调研数据与民俗学研究,系统解析童谣文明画家园词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传承现状。一、童谣的历史文化定位据《中国民间文
    2025-11-05 画家 9977浏览
  • 楷书书法作品欣赏是传统书法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门类,其以端庄稳健的字形、规范严谨的笔法、平正和谐的结构著称。作为书法四体(篆、隶、楷、行)之一,楷书在书法史上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,既是篆隶书体演变的
    2025-11-05 书法 983浏览
友情链接
底部分割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