瓷器的光泽通常被称为"釉光",是瓷器表面釉层经过高温烧制后形成的玻璃质层所呈现的光学特性。根据不同的工艺和釉料,瓷器光泽可分为以下几类:
1. 玻璃光泽:最常见的光泽类型,釉面光滑如镜,反射率高,代表如景德镇青花瓷的透明釉。
2. 亚光(哑光):通过降低釉料熔融温度或添加消光剂(如磷酸钙)形成,表面呈现柔和漫反射,如南宋官窑的灰青釉。
3. 油脂光泽:釉面具有类似动物油脂的温润感,典型如唐代邢窑白瓷的"类雪类银"效果。
4. 蜡状光泽:介于玻璃光与亚光之间,常见于低温釉或未完全玻化的釉面,明代德化窑白瓷部分作品具此特征。
5. 金属光泽:通过特殊(如含铁量高的黑釉)或还原烧成,产生金属般反光,宋代建窑曜变天目即属此类。
光泽的形成与釉料成分(SiO₂含量决定玻化程度)、烧成制度(1280℃以上高温促进完全玻化)及后期抛光工艺密切相关。古瓷经年氧化还会产生"宝光"——一种由表面微观蚀坑形成的柔和内敛光泽,与新品"贼光"(刺眼的反光)形成对比。乾隆时期的单色釉瓷器常通过控制釉层厚度(0.2-0.5mm)实现不同层次的光泽表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