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镶绿松石斋戒牌是清代皇室与贵族在斋戒期间佩戴的礼器,具有浓厚的宗教、政治和文化内涵。这类斋戒牌通常由宫廷造办处制作,材质珍贵,工艺精湛,体现了清代宫廷艺术的独特风格。
1. 材质与工艺:
绿松石镶嵌:绿松石在清代被视为吉祥宝石,象征纯洁与安宁。斋戒牌上镶嵌绿松石,既彰显佩戴者的身份,也契合斋戒的庄严氛围。绿松石多被切割成规整的几何形状,以金、银或铜为底托镶嵌,工艺细腻。
金属材质:斋戒牌主体常以金、银、铜等贵金属制成,表面錾刻精细纹饰,部分还施加珐琅、鎏金等装饰工艺。
文字内容:通常刻有“斋戒”二字,或满、汉双文,体现清代的多元文化政策。部分牌背会注明斋戒的具体要求或佛教、道教经文。
2. 功能与使用场景:
礼制象征:清代皇帝与官员在祭祀、庆典前需斋戒,佩戴此牌以示虔诚。根据《大清会典》,不同等级的官员需佩戴不同材质的斋戒牌。
宗教意义:斋戒牌融合了藏传佛教、汉传佛教及道教元素,绿松石在藏文化中被视为“神之宝石”,增强了其神圣性。
身份标识:镶嵌绿松石的斋戒牌多为皇室或高级贵族所有,普通官员多使用木质或铜质牌。
3. 文化背景与艺术风格:
多元文化融合:清代宫廷艺术受蒙藏文化影响,绿松石的使用反映了对边疆文化的吸纳。牌身纹饰常见云龙、缠枝莲等汉地传统图案,兼具满族审美特色。
宫廷造办体系:此类斋戒牌多由清宫造办处“金玉作”或“累丝作”制作,严格遵循宫廷样式,部分带有“乾隆年制”等款识。
4. 存世与收藏:
现存清代镶绿松石斋戒牌多见于故宫博物院及海外重要博物馆,民间收藏极少。因材质易损,完整保存的尤为珍贵。
拍卖市场上,同类器物价格高昂,2018年香港苏富比曾拍出一件清乾隆银鎏金嵌绿松石斋戒牌,成交价超过200万港元。
扩展知识:
清代斋戒制度始于顺治朝,乾隆时期最盛。除绿松石外,斋戒牌亦常见镶嵌珊瑚、青金石等宝石。西藏进贡的优质绿松石(“波斯松”)备受宫廷青睐,多用于宗教法器。斋戒牌的形制演变也反映了清代礼制的逐步规范化——早期多为长方形,后期出现葫芦形、椭圆形等变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