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古玩网上的老玉器涉及多个维度的专业知识和鉴赏要点,以下是关键分析:
1. 材质鉴别
- 老玉器常见材质包括和田玉、岫岩玉、蓝田玉、独山玉等。和田玉以温润细腻著称,尤其籽料带有天然皮色;岫岩玉硬度较低,多见青黄色;高古玉中常见地方玉种,需通过放大镜观察晶体结构是否符合时代特征。
- 注意区分老料新工:部分作伪者用明清玉料仿制战汉玉器,需结合工艺特征综合判断。
2. 工艺断代要点
- 新石器时代玉器多为素面,钻孔呈现喇叭孔特征;商周时期出现双钩阴线,线条硬朗;战国游丝毛雕细如发丝;汉代抛光技术高超,呈现"玻璃光"。
- 宋元以后镂雕工艺成熟,但明代玉器常留有"麻地"碾磨痕迹,清代则多见精密切割痕迹。
3. 沁色辨伪技术
- 自然沁色由边缘向内渐变,常见土沁(黄褐色)、水银沁(黑色)、朱砂沁(红色)等。伪沁多用化学染色,颜色浮于表面,放大镜下可见染料堆积。
- 钙化现象需注意:真品钙化层与玉质过渡自然,仿品常用酸蚀制造假钙化,结构疏松。
4. 纹饰与形制演变
- 红山文化典型器有"C形龙"、勾云形佩;良渚玉琮必有神面纹;西周流行龙凤合雕佩饰;汉代兽多呈蓄势待发姿态。
- 唐宋以后带板、花片增多,纹饰趋向写实,明清出现"子冈牌"等文人玉雕。
5. 市场常见造假手段
- 老玉改件:将残件改制成完整器,需仔细观察拼接痕迹。
- 人工做旧:采用油炸、酸咬、喷砂等手法伪造包浆,但缺乏自然氧化层次。
- 电脑工仿古:用3D雕刻复制馆藏精品,但线条呆板无手工韵味。
6. 科学检测辅助手段
- 拉曼光谱可检测材质成分,X射线荧光分析能识别现代添加剂,红外光谱对有机物沁色鉴定有效。但需注意,有些高仿品能通过部分仪器检测。
7. 收藏注意事项
- 出土玉器需确认合法来源,避免涉及文物犯罪;传世玉器要查验历史传承证据;拍卖记录和著录可提升藏品可信度,但需防范伪造的文献资料。
古代玉器承载着礼制、宗教、工艺等多重文化内涵,如《周礼》记载"以玉作六器,以礼天地四方",汉代葬玉体系反映生死观念。收藏者应系统学习考古报告、博物馆藏品图录,并多接触标准器积累眼力。当代高仿技术日益精进,连显微钻孔内的螺旋纹都能伪造,必须结合传统眼学与科技手段综合判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