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玉器数量庞大、种类丰富,涵盖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珍贵文物,其展览常分为常设展与特展两种形式。以下是关于台北故宫玉器展览的几项重点内容及相关背景知识:
1. 核心馆藏与常设展
台北故宫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包括清宫旧藏的翠玉白菜、肉形石和毛公鼎(虽为青铜器,常与玉器同展)。常设展览“抟泥幻化—中国历代玉器展”系统呈现玉器发展史,从红山文化的C形龙、良渚文化的琮璧,到汉代的丧葬玉、明清的仿古陈设玉器,脉络清晰。
2. 红山与良渚文化玉器
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勾云形佩展现北方萨满信仰,玉料多为岫岩玉;良渚文化的神面纹玉琮则代表长江流域的祭祀体系,采用透闪石玉。两者对比可窥见新石器时代地域文明的差异。
3. 清代宫廷玉雕工艺
乾隆时期“痕都斯坦玉器”为展览亮点,这类源自中亚的薄胎嵌宝石玉器,体现了清宫兼容伊斯兰风格的审美。另如“白玉锦荔枝”(苦瓜)等写生玉作,反映雍正、乾隆朝“玉厄”整改后追求“巧雕”与“肖生”的技艺巅峰。
4. 特展与学术研究
近年特展如“敬天格物—玉器里的天文观”曾探讨玉璧、玉璇玑与早期天文学的关联。台北故宫还通过科技检测分析玉料来源,例如利用拉曼光谱比对殷墟妇好墓玉器与新疆和田玉矿的关联性。
5. 展览设计特色
展陈常采用多角度打光凸显玉质,如对战国谷纹璧采用侧光强调浮雕层次,辅以3D互动展示玉器内部钻孔工艺。部分特展会结合漆器、青铜器,呈现“玉帛会同”的礼制背景。
6. 两岸玉器收藏对比
与北京故宫相比,台北故宫的清代宫廷玉器收藏更占优势,尤其是乾隆御题玉器;而大陆近年考古出土的汉代金缕玉衣、战国曾侯乙墓玉器等,则补充了台北藏品的年代缺环。
台北故宫玉器展览不仅展示工艺美学,更深植于“玉德”文化传统—《说文》称玉有“仁、义、智、勇、洁”五德,这种观念从西周“君子比德于玉”延续至明清文人用玉。参观时需注意,部分脆弱文物如良渚玉琮会定期轮换展出,建议提前查询展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