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然翡翠放大检查可见白色物质或现象的成因及分析:
1. 棉絮状包裹体
翡翠内部常见白色絮状物,俗称"棉",主要由微裂隙或矿物颗粒间隙中的气液包裹体、钠长石等矿物集合体形成。高冰种以上翡翠棉絮较少,豆种、糯种翡翠棉絮较明显。地质形成过程中因结晶速率不均或应力作用导致。
2. 矿物共生现象
白色可能是共生矿物表现,如:
- 钠长石(翡翠常见伴生矿物)
- 方沸石等次生矿物
- 未完全交代的硬玉原矿物残留
3. 次生氧化作用
表层白色可能为风化裂隙中的次生矿物析出,如碳酸盐类矿物在与地下水长期接触后形成的白华现象。
4. 结构特性显现
颗粒较粗的翡翠(如豆种)在透射光下可见明显的"苍蝇翅"效应,解理面反光呈现片状白色闪光,这是硬玉矿物解理面的典型特征。
5. 优化处理痕迹
需警惕人工处理产生的白色残留:
- 酸洗充填翡翠(B货)的环氧树脂固化反光
- 注蜡处理的蜡质残留
- 表面镀膜的剥落现象
补充知识:
翡翠的白域在紫外荧光灯下可能显示不同反应:天然棉絮无荧光,B货树脂充填处常有蓝白荧光。专业检测需结合折射率(1.66左右)、密度(3.33-3.34g/cm³)等数据综合判断。缅甸矿床的翡翠棉絮多呈云雾状分布,而危地马拉料常见团块状白色矿物聚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