翡翠包浆后涉及的表面积变化主要取决于原石的初始形态、包浆方法及处理程度,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类情况:
1. 全包裹型包浆
若对翡翠进行整体浸油或蜡处理,包浆覆盖面积可达100%,尤其适用于雕刻件或手镯。此方式会封闭所有孔隙,增强光泽但可能掩盖内部瑕疵。
2. 局部包浆
常见于籽料或带皮原石,仅对风化表皮或裂隙处进行处理,包浆面积可能仅占30%-70%。例如,缅甸莫西沙场口的脱沙料常保留部分天然皮壳,仅对松散部分做加固处理。
3. 微裂隙渗透
老种翡翠因结构致密,包浆可能仅沿微小裂隙渗透,面积不足10%。这种包浆需借助显微镜观察,属于高端优化手段。
4. 渐变式包浆
盘玩形成的天然包浆呈现不均匀分布,接触空气部分氧化明显(如牌佩的正面),面积占比约40%-60%,与把玩频率直接相关。
扩展知识:
人工包浆多使用川蜡或合成树脂,厚度约0.01-0.1毫米,会轻微增加翡翠体积(约0.5%-1%)。
天然包浆需数年形成,主要成分为人体油脂与矿物氧化膜,厚度不足微米级,对尺寸影响可忽略。
检测时,紫外灯下人工包浆可能呈现荧光反应,而红外光谱可鉴别有机填充物。
包浆面积直接影响鉴定结论:覆盖超50%可能被认定为处理翡翠,需在证书备注栏注明。市场常见的“做旧”手法会刻意控制包浆区域模仿古玉风化特征,需结合孔隙结构鉴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