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币上的搓痕主要是古代铸币工艺、流通使用及后世人为处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具体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:
1. 铸币工艺缺陷
古代采用范铸法或翻砂法铸造钱币, molten metal(熔融金属)浇注过程中可能因冷却不均或砂型杂质产生气孔、流铜等瑕疵。工匠常以锉刀、磨石修整毛边,形成横向或斜向的搓痕。唐代开元通宝等钱币的穿口(钱孔)周围常见此类加工痕迹。
2. 流通磨损与人为检验
- 真伪鉴别:古代商人或官府为验证钱币材质,会用锉刀刮磨边缘查看是否夹铅或包铜,导致边缘出现规则锉痕。清代银元“苏版鹰洋”常因验银留下密集刻痕。
- 流通损耗:长期流通中,钱币相互摩擦或与容器碰撞,形成自然磨损痕迹,尤其在钱文高凸处(如宋代崇宁通宝的“宁”字)更易磨平。
3. 人为后期处理
- 改刻作伪:后世伪造者通过锉磨改刻稀见年号(如将普通五铢钱改刻为“传形五铢”),但过度修整会留下不自然的工具痕。
- 刻意做旧:部分收藏者为制造“传世古”包浆,用砂纸打磨钱体模仿自然磨损,现代高仿钱币亦常见此类手法。
4. 货币制度影响
某些朝代允许民间私铸或要求重熔旧钱(如明代洪武时期的“废元钞行铜钱”政策),导致钱币在熔铸环节被反复加工。汉代郡国五铢因各地铸币标准不一,锉痕尤为杂乱。
延伸知识:搓痕的形态可作为断代依据。例如,清代机制币因采用蒸汽冲压技术,边缘齿痕整齐,若出现手工锉痕则可能为后期人为干预;而战国刀币的柄部挫痕多为铸造后脱范所致,属于工艺特征。研究这些痕迹需结合铸币史、金属成分分析等多学科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