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家古币的真假鉴定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判断,以下是关键鉴定要点及扩展知识:
1. 材质分析
真品古币的材质通常与历史记载一致。例如:
- 清代铜钱多为黄铜或红铜,含锌量较高;
- 明代以前常见青铜(铜锡合金),锈色自然呈层叠状;
- 银币含银量可通过比重测试(真银币密度约10.5g/cm³)。
造假者可能用现代合金或镀层,可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(XRF)检测元素成分。
2. 铸造工艺特征
- 浇铸痕迹:真币常有细密砂眼或不规则边缘,仿品多为机械压铸,过于规整;
- 钱文字口:真品字口锋利,笔画间无粘连,清代机制币有清晰边齿;
- 穿口(钱孔):手工凿穿的穿口内壁粗糙,现代电钻穿孔则有螺旋纹。
3. 包浆与锈色
自然形成的包浆层次分明:
- 铜锈分为贴骨锈(绿色)、结晶锈(蓝绿色)和土锈(红褐色),用刀刮不易脱落;
- 假锈多用化学腐蚀或胶粘,颜色单一,闻之有刺鼻气味;
- 银币氧化后呈现七彩包浆,仿品常做假黑锈。
4. 历史文献比对
- 核对钱谱记载的直径、重量、文字风格,如宋代崇宁通宝“瘦金体”特征;
- 注意地域性差异,例如云南牌坊银锭的成色与戳记格式;
- 警惕“臆造币”,如所谓“洪宪飞龙”纪念币的版式漏洞。
5. 微观检测技术
- 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磨损痕迹:真币流通磨损自然,仿品可能有人为做旧划痕;
- 检测币面压力:真机制币压力充足,图案立体感强;
- 红外光谱可识别现代树脂或油漆等做旧材料。
6. 市场经验参考
- 稀有币种突然大量出现需警惕(如“邓通半两”赝品泛滥);
- 了解造假重灾区:清代光绪元宝、民国袁大头、先秦刀币等;
- 拍卖行鉴定证书仅作参考,需结合实物判断。
补充知识:唐宋以前的钱币多采用范铸法,留范线痕迹;明清机制币的边齿防伪技术(如鹰洋的断续直齿)是鉴定关键。当代高仿品可能采用真银(原模后铸)、老铜新刻等手段,需结合多方证据综合研判。建议将古币送交国有博物馆或具备CMA资质的实验室进行科学检测,民间所谓“专家目鉴”误差率较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