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的山水画传统可追溯至中国唐宋绘画的影响,但江户时代(1603-1868)后逐渐形成独特风格。
1. 雪舟等杨(1420-1506):被誉为“日本山水画之父”,曾赴明朝学习浙派绘画,将马远、夏圭的斧劈皴与日本自然景观结合,代表作《天桥立图》以俯瞰构图展现动态空间。他开创的“破墨山水”技法对狩野派影响深远。
2. 狩野正信(1434-1530):狩野派奠基人,融合汉画与和风,为室町幕府御用画家。其子狩野元信发展出“金碧山水”,以色金装饰屏风,如《四季花鸟图》。
3. 与谢芜村(1716-1783):俳句诗人兼画家,属“南画”(文人画)流派,受中国沈南苹影响,作品如《竹林茅屋图》注重墨色浓淡与留白,体现“寂”的美学。
4. 圆山应举(1733-1795):圆山派创始人,结合西洋透视法与写生,革新传统山水。代表作《雪松图》用“没骨法”渲染立体感,影响后世京都画坛。
5. 横山大观(1868-1958):近代日本画革新者,创作“朦胧体”山水,如《潇湘八景》,以湿笔渲染雾气,模糊轮廓线,象征明治时期文化融合。
扩展知识:
日本山水画常区分“屏风绘”(装饰性)与“卷轴绘”(叙事性),材质多用绢本或和纸。
“三远法”(高远、深远、平远)源自北宋郭熙,但日本更强调季节变化,如“雪月花”主题。
近代“新南画运动”中,富冈铁斋将金石学笔意融入山水,作品《蓬莱山图》具道教色彩。
日本山水画的演变反映了对中朝传统的吸收与本土化改造,最终形成枯淡、幽玄的独特审美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