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翡翠与田玉的拍卖记录一直是收藏界关注的重点,以下是一些重要案例和相关知识扩展:
1. 香港苏富比2014年春拍
一件清代乾隆时期的翡翠雕件以4370万港元成交,作品以高浮雕技法雕刻松鹤延年题材,翠色鲜艳,质地细腻,体现乾隆时期宫廷玉作的精湛工艺。
2. 北京保利2017年秋拍
一对清代和田白玉龙凤纹佩以1897.5万元拍出,玉质温润如脂,雕工线条流畅,典型清代中期宫廷风格,原为恭王府旧藏。
3. 佳士得香港2018年
清嘉庆田黄石翡翠印章组合以破纪录的1.07亿港元成交,其中翡翠部分为帝王绿材质,印文为嘉庆御笔,兼具材质与历史价值。
4. 宫廷翡翠的特殊性
清代宫廷翡翠多采用缅甸雾露河流域的老坑料,硬度达6.5-7,慈禧时期出现大量艳绿色调作品。造办处制作的翡翠器物流传极少,带"乾隆年制"款者尤为珍贵。
5. 和田玉的鉴别要点
清代和田玉以羊脂白玉为,需观察三个特征:
- 油脂光泽是否达到"白如截肪"标准
- 结构致密度(打灯观察云絮状纹理)
- 皮色是否自然(带皮籽料价值更高)
6. 拍卖市场趋势
近十年优质清代翡翠年均涨幅约15%,而顶级和田玉涨幅达20%。2021年纽约拍场一件清代翡翠扳指创下克价超百万记录,资源稀缺性推动行情持续走高。
7. 仿品鉴别警示
市场常见作伪手段包括:
- B+C翡翠酸洗充胶后做旧
- 俄料/青海料冒充和田籽料
- 利用老翡翠证书漏洞(现行标准与清代检测数据存在差异)
重要补充:清代玉器定价需综合考量"工、料、史"三要素,2019年故宫博物院研究证实,宫廷档案记载的"翡翠"部分实为碧玉,需结合实物科学检测确认材质。收藏建议优先选择流传有序且附有1900年前著录记录的器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