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古代钱币中,正面以"源"字开头的钱币较为罕见,但以下几例值得关注:
1. 源昌通宝
清末民初民间铸造的仿古钱币,非官方发行。其形制模仿清代制钱,但铸造工艺粗糙,多出于地方钱局或私人作坊。"源昌"可能寓含财源昌盛之意,此类钱币多见于东南沿海地区,反映当时民间对吉祥钱币的需求。
2. 源泉通宝
越南阮朝(19世纪)铸造的货币,汉字书写规范,背面常铸有"六文"等币值标记。作为东亚钱币体系的组成部分,体现了汉字文化圈货币设计的共性特征。
3. 源流钱考证
"源"字在钱文中多表达货币流通、财源广布的含义。宋代《泉志》等文献记载过带"源"字的厌胜钱,但实物发现极少。部分学者认为,西夏时期可能铸造过"源宝"类钱币,尚待考古证实。
4. 辨伪要点
市场上出现的"源"字头钱币多为后世仿铸:
- 真品文字笔画挺劲,仿品常有软钝感
- 明代以前铜质泛红,清末民初钱含锌量高
- 真品穿口打磨精细,仿品常有毛刺
5. 历史背景
钱文用"源"字可能受到唐代"开元通宝"的影响。安史之乱时期史思明铸"得壹元宝","顺天元宝",其中"元"与"源"在古汉语中可通假,这种命名方式可能为后世"源"字钱文提供了范例。
研究这类钱币需结合《钱录》《古钱大辞典》等文献,注意区分官铸与民铸、行用钱与厌胜钱的差别。现存实物多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、上海博物馆等机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