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画中的树法讲究“树分四枝”,即表现树木的立体感。画树时需注意以下几点:
1. 树干用笔要苍劲有力,中锋与侧锋并用。先勾出主干轮廓,再以皴法表现树皮肌理,松树多用鱼鳞皴,柏树则用绞转笔法。
2. 树枝布局遵循“鹿角法”与“蟹爪法”。向上生长的枝条称“鹿角枝”,多用于表现杂树;向下弯曲的枝条称“蟹爪枝”,常见于寒林题材。画枝时要注意疏密变化,避免对称排列。
3. 树叶有点叶法与夹叶法两种表现方式。点叶法以墨点直接表现叶簇,如胡椒点、介字点等;夹叶法则双勾填色,适合表现枫叶、银杏等特征明显的树种。元代倪瓒的折带皴配合疏朗的点叶,形成独特的文人画风格。
4. 注意季节特征:春树新绿宜用淡墨点染,夏树浓荫可积墨表现,秋树以赭石调朱砂点叶,冬树则突出枝干结构。宋代郭熙《早春图》中的树木处理极具典型性。
5. 组合多棵树时,要区分主宾关系,通过高低错落、穿插掩映营造空间感。近树细节丰富,远树简略朦胧,符合“远树无枝”的观察规律。
6. 特殊树种技法:画松树强调“松如龙鳞”,柏树扭转如篆书,柳条以淡墨中锋徐徐拖笔,竹叶需“个”字“介”字组合排列。清代龚贤《千岩万壑图》中的杂树组合堪称典范。
7. 水墨设色技巧:先用淡墨勾勒,再以积墨法层层渲染。设色时树干用赭墨,树叶可加花青或汁绿,重点部位点染石绿。明代蓝瑛的青绿山水树法尤为精到。
中国画树法源远流长,从五代荆浩《笔法记》到清代《园画传》均有系统记载,实践中需结合写生观察,掌握自然规律与笔墨程式的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