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画五六年级学期计划
一、教学目标
1. 传统技法与创新思维的结合
五六年级学生需掌握基础的国画技法(如中锋、侧锋用笔,干湿墨法),同时培养创新意识,鼓励在传统题材(如梅兰竹菊)中融入个人表达。
拓展知识:介绍“六”(谢赫《古画品录》),强调“气韵生动”与“骨法用笔”在创作中的重要性。
2. 题材与文化认知深化
学习山水画构图(如“三远法”)、花鸟画没骨技法,结合诗词题跋提升文化素养。
补充知识点:讲解“文人画”传统,分析郑板桥竹石图中的象征意义。
3. 工具与材料实践
熟悉生宣、熟宣的特性差异,掌握不同纸张对墨色层次的影响;尝试矿物颜料(如石青、朱砂)的调配使用。
二、教学内容安排
1. 第一阶段(1-4周):基础巩固
线条训练:临摹《园画谱》中的兰叶描、铁线描。
水墨实验:通过“墨分五色”练习(焦、浓、重、淡、清)控制水分。
2. 第二阶段(5-8周):主题创作
山水单元:以范宽《溪山行旅图》为范本,学习斧劈皴与点苔技法。
花鸟单元:写生校园植物,结合恽寿平没骨花卉技法完成小品创作。
3. 第三阶段(9-12周):综合提升
长卷构图练习:分组合作完成《四季山水》分段创作,学习“移步换景”的空间处理。
题款钤印实践:讲解书法与画面的平衡关系,规范印章使用位置(闲章、名章)。
三、教学策略
1. 跨学科融合
结合语文课古诗(如王维《山居秋暝》),进行“诗画一体”创作。
引入历史知识:分析宋代院体画与明清写意画的风格变迁。
2. 评价体系
设立“技法分”(占60%)与“创意分”(占40%),鼓励突破程式化构图。
举办班级“鉴画会”,学生互评时需引用专业术语(如“留白”“虚实相生”)。
四、课外拓展
1. 参观本地美术馆的国画展,撰写200字观展笔记,重点关注笔墨语言。
2. 邀请民间艺人示范传统裱画工艺,了解“托裱”“覆背”等工序。
五、注意事项
强调“书画同源”理念,每周安排10分钟书法热身练习(建议临写《曹全碑》)。
警惕常见误区:避免过度依赖铅笔起稿,培养直接以毛笔造型的能力。
通过系统性训练,使学生不仅掌握技术要领,更能理解国画作为文化载体的深远内涵,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