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朝的古币主要是以半两钱为主。秦统一六国后,实行货币改革,废除六国原有货币,推行统一的圆形方孔钱“秦半两”,其特点是钱文高挺、字形古朴,方孔较大,钱体较厚,重量多在3-5克左右。
1. 秦半两:由秦国早期“铢两钱”发展而来,钱文小篆“半两”二字对称排列,铸造技术较六国货币更为规范。其重量与面文“半两”(约8g)常不符,反映了秦朝经济调控的波动。遗址中常见减重版,可能是私铸或后期通货膨胀产物。
2. 早期异形币:
- 圆形圆孔钱:秦国在统一前曾短暂流通,如“文信钱”(吕不韦封地铸造),圆孔无郭,钱文悬针篆。
- 布币遗存:在吞并三晋地区初期,部分战国布币(如方足布)可能短期流通,但迅速被废止。
3. 特殊历史货币:
- 金饼与郢爰:秦朝虽以铜币为主,但贵族交易使用楚国遗留的黄金货币“郢爰”,需切割称重,非官方铸币。
4. 考古发现:
- 陕西咸阳遗址出土的“半两”范具显示,官方对钱币形制有严格管控。部分钱背可见铸造留下的流铜或棱痕,成为辨伪重要依据。
5. 学术争议:
- 钱文“半两”是否与实际重量一致存在分歧,有学者认为此为虚拟货币单位,类似后世“通宝”概念。秦简《金布律》记载的货币管理制度尚存解读空间。
秦半两的方孔设计影响了中国货币形制近两千年,其“外圆内方”被附会为“天圆地方”的宇宙观,实为便于穿绳携带的实用设计。因秦朝短暂,存世真品多锈蚀严重,收藏市场需警惕后世仿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