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性化邮票的防伪技术是一个涉及印刷工艺、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综合体系。根据中国邮政的发行标准和相关行业规范,个性化邮票通常配备以下防伪措施:
1. 专用防伪纸张
采用含有无色荧光纤维丝的特种邮票纸,在紫外灯照射下会呈现特定颜色的荧光反应。部分高端票品会使用水印纸,透光观察可见"中国邮政"字样或特殊图案。
2. 微缩文字技术
在邮票图案或边饰中暗藏50-200μm的微缩文字,需借助放大镜才能识别。例如2020年发行的《故宫》个性化邮票,在屋檐部位隐藏"紫禁城600年"的微缩文字。
3. 荧光油墨防伪
使用激发波长365nm的红、绿、蓝三色荧光油墨,不同票面元素在紫外光下呈现差异化荧光效果。2023年新发行的生肖系列在票面暗记处增加了动态荧光编码。
4. 异形齿孔系统
除常规圆形齿孔外,会设置1-2组特殊形状齿孔(如五角星、月牙形),并严格控制齿孔间距精度(误差不超过0.01mm)。
5. 数字水印技术
部分新版个性化邮票植入数字水印,通过专用解码片可验证真伪。这种技术借鉴了防伪标准,能生成唯一性识别码。
6. 可变信息条码
2018年后发行的个性化邮票增加13位GS1-128条码,包含邮票唯一ID、批号、验证码等信息,可通过邮政专用设备读取。
7. 全息烫印标志
在邮票特定位置采用激光全息烫印,呈现立体动态效果。如《冬奥会》个性化邮票的会徽标志就使用了三维动态全息技术。
8. 印刷工艺防伪
采用六色影写版印刷配合调频网技术,实现150线/英寸的高精度印刷,伪造品通常会出现网点变形、色阶断层现象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个性化邮票的防伪特征会随技术发展持续升级。中国邮政每年投入约2.3亿元用于防伪技术研发,近年更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邮票数字身份认证。收藏者在鉴别时应注意观察邮票纸质手感、图案清晰度、齿孔规整度等物理特征,必要时可使用专业工具检测。假票常出现荧光反应异常、齿孔毛边、色彩偏差等漏洞。真品邮票在紫光灯下应显示均匀的纤维丝分布,且紫外反应与官网公布的防伪特征完全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