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瓷器的价格因时期、品类、工艺和购买者的社会阶层而异,并非所有瓷器都昂贵,但高端瓷器确实价值不菲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1. 成本与工艺
宋代以前,瓷器以实用器为主,价格相对亲民。但宋代五大名窑(汝、官、哥、钧、定)的精品需专供皇室,因原料稀缺(如汝窑使用玛瑙入釉)、工艺复杂(如官窑多次施釉),成本极高。明代永乐、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料,烧制损耗大,成品率不足十之一二,民间流通价等同中等家庭数年收入。
2. 运输与流通
内陆窑口(如邢窑、越窑)产品通过漕运分销,运费占成本30%以上。外销瓷(如唐代长沙窑、元代龙泉窑)经海上丝绸之路出口,阿拉伯商人记录显示,一件元代青白瓷在波斯可换等重白银。景德镇明清时期设"官搭民烧"制度,优质民窑瓷器经官方筛选后溢价数十倍。
3. 社会阶层差异
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北宋汴京普通白瓷碗仅需几文钱,而《天水冰山录》中严嵩被抄家时,其收藏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估值已达百两白银。清代督陶官唐英奏折提及,一件珐琅彩瓷的烧造成本即需白银十五两,相当于县令月俸。
4. 附加文化价值
文人士大夫阶层追捧的"雅瓷"(如建窑兔毫盏)因茶文化兴起价格飙升,苏轼诗文中提及"精金良玉难求价"。明代《长物志》将瓷器与书画并列收藏品,嘉靖时期一件宣德青花蟋蟀罐可置换京城宅院。
5. 仿制与炒作因素
古代已有名家仿古瓷牟利,万历年间王世贞《觚不觚录》记载,一件仿宣德青花能以真品三成价格流通。晚清民国时期,琉璃厂古玩商利用藏家"猎奇"心理,将普通民窑器包装成"宫窑"抬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