鉴别德化瓷器上的“玉”可以综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:
1. 材质观察:德化白瓷以“象牙白”“猪油白”著称,釉面莹润如凝脂。若瓷器上有“玉质感”,需观察是否为釉料本身的光泽,而非镶嵌或附加材料。明代德化瓷釉层肥厚,透光性佳,在强光下可看到釉层内部的冰晶状结构。
2. 触感鉴别:真品德化瓷玉化明显的部位(如人物雕塑的肌肤处)手感细腻温润,类似和田玉的油脂感。新仿品多呈现生硬的玻璃光,或刻意打磨的哑光效果,缺乏天然过渡。
3. 胎釉结合特征:德化瓷典型工艺是“糯米胎”,胎体致密细腻,与釉层结合自然。作伪者常在普通白瓷上涂蜡或化学涂层模仿玉感,但边缘交接处易出现不自然的分界线。
4. 透光性测试:用强光手电照射瓷器薄胎部位,明代德化瓷会呈现半透明的粉红色晕染(俗称“孩儿红”),现代高白瓷则呈现冷白色。注意釉面玉化效果是否与胎质透光特征匹配。
5. 开片纹路分析:老瓷自然开片呈网状不规则分布,裂纹内多有土沁或氧化痕迹。人工酸蚀作旧的开片纹路生硬,且裂纹颜色均匀无层次。
6. 工艺细节比对:德化窑经典题材(如观音、达摩)的衣褶、发丝等细节处,真品的玉质感与雕刻深浅相关,凸起部位因釉层流动较薄而显胎色,凹陷处积釉更显温润。仿品常整体均匀做旧。
补充知识:德化瓷“玉化”效果的成因与当地特有的瓷土(高岭土+石英+长石)、还原焰烧制工艺有关。明代匠人通过控制窑温(1280-1320℃)使釉料中的微量铁元素形成胶体粒子,产生类玉的乳浊效果。现代检测可通过EDX成分分析釉料中K₂O、Na₂O含量比例辅助断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