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泉币保存的关键在于隔绝环境中有害因素对金属的侵蚀,防止氧化、硫化等化学反应。以下为专业保存方法及扩展知识:
1. 环境恒湿恒温
相对湿度控制在40%-60%,温度保持在18-22℃。湿度过高易加速铜币生成铜绿(碱式碳酸铜),湿度过低可能导致脆裂。可使用电子防潮箱或密封盒搭配硅胶干燥剂(每季度更换),避免温度剧烈波动。
2. 完全隔绝氧气与污染物
- 真空封装:采用无酸材料(如聚酯薄膜/聚乙烯袋)配合真空机封装,或充入惰性气体(氮气、氩气)。
- 专业币盒:选择PCGS、NGC认证的硬胶盒,其内衬含抗氧化涂层,密封性优于普通塑料盒。
- 远离硫源:橡胶、报纸、木材会释放硫化氢,与银币反应生成黑色硫化银。
3. 防腐蚀介质选择
- 无酸纸夹+活页册:选用pH值7.5-8.5的 archival级纸材,避免使用含氯漂白剂的普通纸张。
- 特制油养护:精制铜币可薄涂矿物油(如白油),但机制币原包浆不宜接触油脂。银币可用纯棉手套把玩后存放于含楚酸银抑制剂的防锈纸中。
4. 光源与化学防护
紫外线会使包浆老化褪色,需避光保存。展示时可使用博物馆级低紫外LED灯(波长<400nm)。严禁使用洗银水、柠檬酸等清洁剂,化学成分会破坏氧化层。
5. 分级币特殊处理
已评级币勿擅自开盒,封装盒内惰性气体环境可维持数十年。若盒内出现雾气需送返评级公司重新封装。
6. 出土泉币处理
生坑铜币应先以蒸馏水浸泡去盐(每周换水,持续1-2月),阴干后密封。锈蚀严重者需X光扫描确认字口状态,避免物理除锈。
扩展知识:
唐宋白铜钱含镍成分,抗腐蚀性强于青铜;明代黄铜币因锌活性高更易氧化。
清代机制银元表面常带"五彩包浆",属硫化银与氧化银混合层,强行清理会损伤底板。
鉴定中使用高倍放大镜观察边缘齿痕时,需避免手汗接触币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