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山绿松石的形成与生长地形密切相关,主要受地质构造、水文条件及矿物成分共同影响。以下是其典型生长地形特征及相关扩展知识:
1. 板块构造交汇带
竹山位于秦岭造山带东段南缘,属于扬子板块与秦岭微板块碰撞缝合带。该区域经历多期次地质运动,形成大量断裂带和剪切裂隙,为含矿热液运移提供了通道。尤其是区域性断裂(如青峰断裂)派生的小型张性裂隙,常成为绿松石矿脉的容矿空间。
2. 碳质硅质板岩地层
矿体主要赋存于寒武系水沟口组碳质硅质板岩中。这类岩层富含磷、铜、铝等成矿元素,在后期热液蚀变过程中,磷灰石分解提供的磷酸根与铜铝离子结合,形成绿松石[CuAl₆(PO₄)₄(OH)₈·4H₂O]。板岩的层理结构利于含矿流体渗透沉淀。
3. 岩溶地貌系统
矿区内常见古岩溶洞穴和溶蚀裂隙,地表水沿岩溶通道下渗时淋滤围岩中的成矿物质,在氧化-还原过渡带(地下50-200米)沉淀绿松石。部分优质宝石级材料形成于洞穴壁的薄膜状附着生长。
4. 地形陡变带控矿
矿点多分布于海拔800-1200米的山脊转折处或河谷陡崖地带。这类地形反映深部隐伏断裂的存在,地表风化剥蚀使矿体接近地表,形成"哑铃状"矿体群——上部为氧化淋滤型,中部为原生裂隙充填型,深部渐变为热液脉型。
5. 风化壳特殊结构
次生绿松石常产于褐铁矿化黏土层的"铁帽"之下。竹有的"黄土坡"地貌实为古风化壳,其下部钙质胶结层能保存绿松石免受完全分解,形成独特的高瓷度料。
延伸知识:竹山绿松石呈典型的"鸡窝矿"分布,单矿囊产量很少超过50公斤。顶级"云盖蓝"料产于封闭的构造透镜体中,需要同时满足:①裂隙间距3-5厘米的密集节理带;②黄铁矿氧化形成的酸性环境(pH 2.5-4.0);③持续但不剧烈的地下水活动。近年研究发现,部分矿体呈现带状分异,核心为硬绿松石,向外渐变为磷铝石-高岭石混合相,反映成矿流体浓度梯度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