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画中表现"太白"(指白色或高明度色彩)的调色方法需结合传统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的特性,这里从多个维度详细说明调色技巧及艺术处理原则:
一、传统矿物白颜料的使用
1. 蛤粉(贝壳白)
制作:将蛤壳煅烧研磨成粉,加胶调和时需反复研磨至无颗粒。厚重涂绘可表现雪景,薄涂可作底色提亮。
特性:覆盖力强,历久不变色,与墨色叠加会产生特殊肌理。南宋马远《踏歌图》中的雪景即用此法。
2.铅白(胡粉)
使用方法:需与胶液1:3比例调配,常加入少量明矾增强附着力。多用于工笔人物面部渲染。
注意事项:易氧化变黑,明代后逐渐被蛤粉替代。现存敦煌壁画中变黑的部位多含铅白。
二、植物性白的处理技巧
1. 留白技法
生宣留白:依靠笔锋控制水分,如画梅花时飞白处理。徐渭大写意常用此法。
熟宣洗白:用清水笔在设色未干时洗出白色,适合表现云雾,需掌握纸面湿度。
三、复合调色方法
1. 冷暖色调配
暖白色:蛤粉+少量朱磦(仕女面部)
冷白色:蛤粉+微量花青(雪地暗部)
仿古白:蛤粉+赭石(营造绢本旧色效果)
2. 堆高技法
三矾九染:多层薄涂白色,每层干后刷淡矾水固定。宋代院体画常见于牡丹、玉兰表现。
四、当代创新材料
1. 矿物合成颜料
新岩颜料中的"雪白"可替代传统蛤粉,颗粒更均匀。与水墨结合时需控制胶量防止板结。
2. 肌理处理
撒盐法:湿画面上撒粗盐产生雪花状结晶
拓印法:用宣纸皱褶沾白颜料拓印山石结构
五、色彩关系处理
1. 虚实对比
近景白需高(如近景雪加少许钛白)
远景白宜灰(调微量墨或群青)
2. 材质表现
白玉质感:边缘用淡墨分染,高光留白
瀑布处理:上实下虚,中间留白线体现水势
六、历史演变脉络
战国帛画已使用蛤粉,唐代重彩画发展出堆粉贴金技法,北宋韩拙《山水纯全集》记载"白欲冰雪,染须多层"。现代画家于非闇在《中国画颜色的研究》中系统总结了传统白色运用规律。
掌握这些方法需注意:胶矾浓度直接影响发色效果,夏季需增加明矾比例防止脱胶。白色在六法中对应"随类赋彩",并非简单平涂,要考虑物体固有色与环境色的关系。作品完成后应避免阳光直射,特别是含铅颜料需专业保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