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玉器确实以软玉为主,软玉主要指透闪石-阳起石系列的矿物集合体,莫氏硬度在6.0-6.5之间。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解析古代玉器与软玉的关系:
1. 材质特性
软玉韧性极佳,是自然界韧性最高的矿物之一,适合古代工匠进行复杂的雕琢。其致密的纤维交织结构在打磨后可呈现温润的油脂光泽,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中"温润如玉"的标准。新疆和田玉作为优质软玉代表,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开始被使用。
2. 文化选择
古代"玉"的概念具有文化特殊性。《说文》定义"石之美者为玉",但实际应用中主要指软玉。红山文化、良渚文化的玉器90%以上为透闪石软玉,商周时期礼器(如六器)更是严格采用软玉制作。
3. 加工技术适配
新石器时代仅能使用解玉砂(石英砂,莫氏硬度7)配合原始工具加工。软玉的硬度恰好处于原始技术可加工范围内,同时又能保持足够耐久性。对比下,硬玉(翡翠)直到明清时期才大量出现。
4. 地质分布因素
中国大陆板块碰撞带多产软玉,如昆仑山-阿尔金成矿带、辽宁岫岩等。而硬玉主要分布于缅甸,古代获取困难。考古发现显示,丝绸之路前的"玉石之路"主要运输西域软玉。
5. 色彩与纹饰表现
软玉常见白、青、黄、墨等色系,适合表现古代象征体系。例如商代"玄璜"使用墨玉,周代"苍璧"采用青玉。其均匀的质地适宜加工复杂纹饰,如良渚神面纹的0.1毫米阴刻线。
6. 物理性能优势
软玉导热系数低,触感温和;声波传导性好,故有"金声玉振"之说。这些特性使其在礼器、乐器制作中不可替代,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玉磬。
需要注意的是,古代也存在少量非软玉制品,如南阳独山玉(黝帘石化斜长岩)、蓝田玉(蛇纹石化大理岩)等,但始终未成主流。软玉的文化统治地位直到清代翡翠大规模输入后才被打破。现代矿物学分类中的"真玉"仍特指透闪石质软玉,可见其历史影响的深远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