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西周玉器在形制、工艺和纹饰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,反映了礼制文化的深化与技术发展:
一、材质与类型
1. 玉料选择:以和田玉为主,兼用地方玉种(如岫岩玉、独山玉),玉质温润,多见青白玉、黄玉。
2. 器物类型:礼器(璧、琮、圭、璋)、仪仗器(戈、戚)、佩饰(璜、玦、串饰)及葬玉(玉覆面、琀玉)并存,组玉佩逐渐系统化。
二、工艺特征
1. 雕刻技法:双阴线勾勒、斜坡刀法(“一面坡”)成熟,线条流畅;透雕、掏膛技术提升,出现多层镂空玉牌。
2. 细节处理:边缘打磨圆润,钻孔多为喇叭口状,孔壁螺旋纹明显,体现桯钻与管钻结合。
三、纹饰演变
1. 西周风格:以龙凤纹、夔龙纹、人神纹为主,纹饰布局对称,承袭商代神秘色彩,如“臣字眼”兽面。
2. 春秋创新:蟠螭纹、云谷纹盛行,纹饰趋于繁密抽象,出现网格地纹与S形构图,反映审美世俗化倾向。
四、文化内涵
1. 礼制象征:玉璧象征天权,圭璋代表等级,《周礼》明确“六器”制度;组玉佩长度与贵族身份挂钩。
2. 技术传承:西周“玉府”机构垄断制玉,春秋时期诸侯国玉器地域特色显现(如楚地透雕龙佩、秦地素面圭)。
注:此时期玉器多出土于墓葬(如三门峡虢国墓地、曲沃晋侯墓地),常见朱砂附着,可能与祭祀仪式相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