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存生锈古币需综合考虑环境控制、物理干预和化学稳定处理,以下是专业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:
1. 环境调控
- 湿度控制:将相对湿度维持在30-50%区间,使用电子防潮箱或硅胶干燥剂。湿度过高会加速氧化,低于30%可能导致部分合金币龟裂。
- 温度管理:存储温度建议18-22℃,避免昼夜温差过大。高温环境会加速腐蚀,低温可能诱发冷凝水。
- 避光存储:紫外线会使锈蚀产物进一步分解,使用防紫外线玻璃盒或密封黑绒布袋。
2. 机械除锈慎用
- 非必要不建议清除原锈,采用软毛刷(猪鬃材质)轻扫松散浮锈。顽固锈层可用竹签配合显微镜操作,避免金属工具刮擦。
- 对于铜币的碱式碳酸铜锈(孔雀石绿),属于稳定锈层应保留;而氯化亚铜(灰白色粉状锈)需处理以防"青铜病"蔓延。
3. 化学处理规范
- 氯化物腐蚀需用5%倍半碳酸钠溶液浸泡中和,每升溶液浸泡7天并每日更换,直至pH值稳定。处理后需蒸馏水冲洗3次。
- 禁用强酸或电解法,会破坏包浆和币文细节。银币硫化黑锈可用3%甲酸溶液棉签局部点触,立即用氨水中和。
4. 封装技术
- 选用无酸惰性材料,如聚乙烯薄膜内胆配合聚丙烯硬盒。密封前充入99.99%氮气置换氧气,可抑制氧化反应。
- 币册选择无PVC材质,PVC分解会释放盐酸蒸气。推荐使用Archival Quality级护币袋,厚度建议2-3mil。
5. 监测维护
- 每月检查锈蚀情况,铜币重点观察是否有粉状锈再生。使用30倍放大镜监测边缘及文字凹陷处。
- 建立保存档案,记录温湿度数据及锈蚀状态变化,建议配合防霉片定期更换。
特殊注意事项:
不同金属需区别处理,铁币需微真空环境(-0.6bar),锡币禁止接触橡胶(会引发锡疫)。
价值较高的古币建议先做XRF光谱分析,明确合金成分后定制保存方案。出土钱币需保留原始土样以供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