街头捡漏古玩市场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敏锐眼光,以下是关键要点和扩展知识:
1. 基础知识储备
- 掌握各朝代工艺特征(如明清瓷器釉色、铜器包浆)、材质辨识(和田玉与岫岩玉差别)、款识断代等。建议熟读《中国陶瓷史》《古玩指南》等工具书,了解真品与仿品的细微差异(如釉面开片形态、铜锈结晶结构)。
2. 市场观察技巧
- 凌晨""常出现高价值藏品,但需警惕灯光昏暗环境下的做旧品。观察摊主行为模式:老练卖家往往将真品混在普品中,通过"埋"手法定价。注意地摊摆放规律,核心摊位通常位于市场通道交汇处。
3. 实战鉴定方法
- 器物上手需遵循"看、摸、闻、听"四步:
• 看:釉面反光是否温润(新瓷有"贼光"),纹饰笔触是否连贯
• 摸:胎体重量是否符合时代特征(明代青花胎质偏松)
• 闻:有无酸蚀做旧的刺鼻味
• 听:轻叩瓷器时声响应清越悠长(破损件声音发闷)
4. 行业黑话解读
- "铲地皮"指下乡收购,"搬砖头"为中间商转手,"吃仙丹"是低价购入珍宝。了解这些术语可快速判断交易对象身份,如称"玩老窑"的专攻高古瓷,"耍铜器"的侧重青铜杂项。
5. 法律风险规避
- 注意文物法规定的三级以上文物严禁交易,带铭文的青铜器、五大名窑瓷器等需特别谨慎。建议购买时要求出具传承有序证明(如民国时期著录记录、海外回流火漆印)。
6. 捡漏心理学
- 利用"信息差"原理:地方窑口瓷(如漳州窑、繁昌窑)常被误判为普通民窑。关注特殊历史时期物件(如出口创汇瓷),这类藏品断代清晰且存世量少。
7. 进阶辅助手段
- 携带便携式检测工具:
• 紫外线灯可辨识化学药剂修补
• 60倍放大镜观察釉下气泡分布
• 摩尔硬度笔测试玉石密度
补充冷知识:民国时期苏州片(仿古画)常用陈年宣纸,现代做旧多用红茶渍染色,但侧面纤维无自然氧化形成的"冰裂纹"。汉代玉器钻孔常有"马蹄眼",现代工具无法完美复刻不规则螺旋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