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和尚佩戴的玉器主要与宗教仪轨、身份象征及修行实践相关,其种类和用途体现了佛教文化与玉器传统的结合。以下是常见的玉器类型及其文化内涵:
1. 玉佛珠(念珠)
玉制念珠是僧人诵经计数的法器,常见材质包括和田玉、翡翠等。玉石质地温润,象征清净无染,与佛教追求的“无垢”境界相契合。不同材质的玉石还被赋予特定寓意,如青玉代表禅定,白玉象征智慧。《陀罗尼集经》记载,持玉念珠可“除妄念,增福慧”。
2. 玉环(玉玦)
早期佛教受中原文化影响,部分高僧佩戴玉环作为身份标识。玉环的圆形结构象征“圆满”,与佛教“轮回”“空性”哲学相通。唐代《法苑珠林》提及玉环用于加持仪式,僧人佩戴以表戒体清净。
3. 玉观音/佛像挂坠
虽非僧侣常规佩饰,但唐卡装藏或法衣配饰中可见微型玉雕佛像。这类玉器多采用透雕技法,体现“相好庄严”的造像标准。明代宫廷赐予西藏活佛的翡翠观音像即是典型例证。
4. 玉钵(仪式用器)
少数文献记载皇室赏赐玉钵给高僧,如《宋高僧传》提及西域进贡的青玉钵。玉钵非日常使用,多用于重要法会陈列,象征“应量器”的圣洁性,与其原始托钵乞食的朴素传统形成对照。
5. 玉质金刚杵/法印
密宗修行中,和田玉或碧玉雕刻的金刚杵常见于护摩法事。玉的坚韧特性暗喻“金刚不坏之智”,与法器降魔功能呼应。西藏寺院保存的元代白玉双头杵,刻有梵文咒语,兼具实用与宗教艺术价值。
文化延伸
玉在佛教中属“七宝”之一(汉传佛教版本),《阿弥陀经》称其“光色润泽,映蔽日月”。
清代宫廷特意制作翡翠朝珠赐予喇嘛,体现政教互动。现存雍和宫的白玉手持念珠,共108颗,配以珊瑚隔珠,反映等级制度。
古代僧侣佩玉受地域影响:汉传佛教偏重素器,藏传佛教多见镶嵌绿松石、青金的复合玉器,南传佛教则少见玉饰。
注意:正统戒律(如《四分律》)禁止僧人蓄藏珍宝,实际佩玉者多为上层僧侣或特殊宗教场合使用,普通僧众以木石材质为主。这一矛盾现象反映了佛教理想与实践的调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