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画教学教案:以树为主题的技法与意境表现
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技能:
- 掌握传统中国画中树木的基本造型规律,如“树分四枝”(前、后、左、右的立体空间表现)与“树皮皴法”(如鱼鳞皴、解索皴等)。
- 学习经典树形的笔墨技法,包括枝干的勾勒、点叶法(如胡椒点、介字点)、夹叶法(双钩填色)及晕染技巧。
2. 审美与情感:
- 理解中国画树木的象征意义(如松树的坚韧、柳树的柔美),培养对自然物象的观察力和意境表达。
- 体会“以形写神”的文人画精神,结合诗词题跋深化画面内涵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重点:
- 树木结构的笔墨表现,强调中锋用笔的力度与干湿浓淡变化。
- 画面构图的虚实关系,如“疏可走马,密不透风”的对比运用。
难点:
- 树根的“爪型”姿态与土石结合的生态感;远树与近树的层次区分(远树简淡,近树精微)。
三、教学准备
1. 工具材料:
- 生宣纸、狼毫/兼毫毛笔、墨汁、国画颜料(花青、赭石、藤黄等)。
2. 参考资料:
- 范画赏析:宋代郭熙《早春图》中的寒林、元代倪瓒的疏树意境、清代龚贤的积墨树法。
四、教学步骤
1. 导课(10分钟):
- 展示经典作品中的树木局部,分析不同朝代的风格差异(如北宋写实VS元代逸笔)。
- 讲解“木本固而枝干生”的哲学观,强调树木在中国山水画中的“骨架”作用。
2. 技法示范(30分钟):
- 枝干画法:
- 先以淡墨中锋勾勒主干,再侧锋皴擦树皮纹理;注意老干虬曲、新枝挺拔的对比。
- 树叶表现:
- 示范“破笔点苔”混点法,表现松针的苍劲;双钩夹叶需注意疏密与留白。
- 整体构图:
- 组合多棵树时,强调“宾主朝揖”关系,避免平行或对称布局。
3. 学生练习(40分钟):
- 临摹单棵树(如李成蟹爪枝),重点体验“渴笔焦墨”的枯润效果。
- 自由创作小景,要求至少包含2种树种,搭配简略山石或水面。
4. 讲评与拓展(20分钟):
- 点评学生作业的笔墨韵味与空间层次,指出改进方向(如加强浓淡过渡)。
- 延伸讨论“树”在花鸟画(如梅兰竹菊)与山水画中的不同表现手法。
五、知识扩展
传统画论参考:
- 《林泉高致》中“山以水为血脉,以草木为毛发”的生态观。
- 龚贤《课徒画稿》对树法分类的详细图解。
现代应用:
- 结合写生观察真实树木的生长规律,避免程式化;可尝试泼墨与工笔结合的创新表现。
六、课后作业
1. 完成一幅以“秋林”为主题的扇面画,注意色调的暖赭与淡墨对比。
2. 查阅古代画论中关于“树法”的论述,并撰写200字心得。
通过本课程,学生不仅能掌握树木的技法语言,更能理解中国画“物我交融”的创作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