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辨真假玉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,从物理特性、光学特征、结构分析等方面进行鉴别。以下是详细的鉴别要点和相关知识扩展:
1. 观察颜色和光泽
- 天然玉石:颜色自然柔和,常见色根(颜色由深到浅的过渡),光泽温润(如和田玉的油脂光泽、翡翠的玻璃光泽)。
- 假玉:颜色过于鲜艳或均匀,可能经过染色(用强酸浸泡后注入染料),光泽呆板(如塑料或玻璃的“贼光”)。
2. 检查透明度
- 天然玉石:透明度因品种而异(如翡翠有半透明到不透明,和田玉多为微透明)。
- 假玉:常见全透明(如玻璃仿制品)或不自然的浑浊(如树脂填充的B货翡翠)。
3. 测试硬度和密度
- 天然玉石:硬度较高(翡翠莫氏硬度6.5-7,和田玉6-6.5),小刀无法划伤;密度大(翡翠3.33 g/cm³左右),上手有压手感。
- 假玉:硬度低(如方解石仿和田玉可用小刀划动),密度轻(塑料或玻璃仿品手感轻飘)。
4. 听声音
- 天然玉石:敲击声清脆悠长(如A货翡翠)。
- 假玉:声音沉闷(如B货翡翠因酸洗充胶导致结构疏松)。
5. 放大镜观察结构
- 天然玉石:可见纤维交织结构(如翡翠的“翠性”表现)、矿物包裹体或天然生长纹。
- 假玉:气泡(玻璃仿品)、规则网状裂纹(酸洗充胶痕迹)或过分均匀的颗粒。
6. 紫外灯检测
- 天然玉石:多数无荧光反应(部分和田玉可能因矿物杂质有微弱荧光)。
- 假玉:充胶处理的B货翡翠或树脂仿品在紫外灯下常发蓝白色荧光。
7. 热导率测试
- 天然玉石:翡翠等硬玉导热快,贴在皮肤上有冰凉感且持久。
- 假玉:塑料或玻璃导热慢,冰凉感短暂。
8. 专业仪器辅助
- 折射仪:测折射率(如翡翠1.66,和田玉1.60-1.61)。
- 红外光谱仪:检测有机物残留(如环氧树脂充填)。
扩展知识:
常见造假手段:
- 染色处理:用化学染料模拟沁色(多见于仿古玉),颜色浮于表面,裂隙处集中。
- 拼合玉:用真玉薄片贴于普通石料上,侧面观察可见接缝。
- 合成材料:如“马来玉”实为染色石英岩,无天然玉石结构。
文化背景影响:
和田玉注重“油性”和“糯感”,翡翠追求“种水”和“色阳”,不同玉种的评价标准差异大,需针对性鉴别。
注意:普通消费者难以完全掌握专业方法,建议购买时索取权威鉴定证书(如NGTC、GIA),并对低价“捡漏”保持警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