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翚(1632-1717年),字石谷,号耕烟散人,江苏常熟人,清初四王之一,是"虞山派"创始人。其山水册页作品集中体现了清代正统派绘画的审美追求,在构图、笔墨、意境等方面具有典型性特征:
一、笔墨技法特征
1. 皴法融合南北
王翚以"以元人笔墨,运宋人丘壑"著称,册页中常见披麻皴与斧劈皴的有机结合。其披麻皴承袭黄公望的疏朗灵动,斧劈皴则取法李唐的刚劲有力,如《仿古山水册》中可见干笔渴墨与湿笔渲染的交替运用。
2. 青绿设色创新
在《仿赵伯驹山水册》中,王翚突破明代吴门青绿的装饰性倾向,通过矿物颜料薄染多层的手法,既保持色彩的明艳度,又传达出文人画的雅致韵味。
二、构图章法特点
1. 三段式空间构成
典型如《小中现大册》,采用"近景古木-中景水岸-远景群山"的经典范式,通过云雾留白实现空间过渡,体现出对宋人"三远法"的创造性继承。
2. 册页的特殊性处理
十二开册页常作四季时序排列,每开约23×34cm的尺幅内,通过折带皴表现山体转折,以"截景式"构图强化画面张力,符合册页把玩的观赏需求。
三、艺术史价值
1. 摹古中的创造
王翚临摹过大量宋元名迹,其《仿古山水册》并非简单复制,而是在笔墨秩序重构中展现个人理解。如仿王蒙《青卞隐居图》一开,将原作的繁密转化为疏朗,体现"师古而不泥古"的艺术主张。
2. 流派影响
其册页创作规范直接影响后世"虞山派"画家如杨晋、顾昉等人的创作,乃至对宫廷画家唐岱的《绘事发微》理论建构产生启示。
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《山水清音册》典型展现了晚年变法后的艺术特征:渴笔焦墨与淡彩渲染形成强烈对比,题跋书法与画面形成"书画互映"关系,这种综合性艺术处理标志清代文人画册页创作的新高度。
研究者应注意,王翚现存册页真伪混杂,上海博物馆藏《仿古山水十六帧》经徐邦达鉴定存有后添款现象。鉴赏时需重点观察其"毛笔墨彩"的独特笔性,特别是枯润相生的苔点技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