翡翠原石的雾是指风化层与翡翠肉质之间的半风化过渡带,其表现特征是判断内部玉质的重要依据。以下是关于雾层的详细表现及延伸知识:
一、雾的常见类型及特征
1. 白雾
呈灰白色或乳白色,多出现于白砂皮或黄砂皮原石中,通常预示内部玉质纯净细腻,种老水足,可能出现高冰或玻璃种。白雾厚度适中(1-3mm)时赌性较小。
2. 黄雾
根据色调可分淡黄、蜜糖黄、鸡油黄等。黄雾常与红雾伴生,多见于大马坎场口。若雾层均匀鲜亮,可能内部含黄翡;若雾色暗沉带灰,则可能有棉或杂质。
3. 红雾
由铁元素氧化形成,分鲜红、棕红、褐红等。红雾过厚(>5mm)易导致内部肉质发灰;莫西沙场口红雾料常出现"雾吃色"现象,需结合砂发硬度综合判断。
4. 黑雾
常见墨绿、灰黑色,多出现在深色皮壳中。黑雾可能对应高绿翡翠,但也易夹带黑点或癣。会卡场口黑雾料需特别注意"猫尿效应"(雾层渗透影响种水)。
5. 混合雾
多层雾色交织(如白黄雾、红黑雾),表明地质环境复杂。帕敢基场口常见三色雾层,需通过打灯观察雾层过渡是否自然。
二、雾层的诊断要点
1. 皮雾肉关联性
黄盐砂皮多伴生白雾,黑乌砂皮常见红/黑雾。若翻砂均匀而雾层断续,可能内部有绺裂。
2. 灯光表现
- 白雾:灯光穿透性强,可见10mm以上光晕
- 红雾:灯光呈橘红色,光扩散范围约3-5mm
- 黑雾:需强光手电,光晕仅1-2mm需警惕
3. 雾层厚度规律
优质翡翠雾层通常0.5-3mm,超过5mm的厚雾往往伴随种嫩。会卡水石雾层普遍较薄(<1mm),而莫湾基的雾层常呈不规则块状分布。
三、特殊雾层现象
1. 跑皮雾
雾层沿裂隙渗入形成网状结构,多出现在雷打场区,此类原石赌性极大。
2. 雾夹棉
雾层中出现团状白棉,通常表明内部晶体结构疏松,木那场口部分白雾料存在此特征。
3. 活雾与死雾
活雾指雾层与肉质界限模糊(如达马坎水石),死雾则界限分明(如后江铁锈皮)。活雾料种水通常优于死雾料。
雾的形成与矿物的次生风化密切相关,其颜色取决于Fe²⁺、Fe³⁺的含量及氧化程度。实践中需结合场口特征、皮壳表现综合判断,例如大马坎的黄雾料种水普遍较好,而帕敢的黑雾料常有意外表现。对于初学者而言,观察雾层与皮壳的接触面是否出现"油性光感"是辨别雾层质量的快捷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