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光的玉石并不一定是真的,判断玉石真伪需要综合多个因素。以下是详细分析:
1. 透光性不能作为唯一判断标准
透光是许多天然玉石的物理特性(如和田玉、翡翠等),但现代仿制品(如乳化玻璃、树脂合成材料)也能模仿这一特性。因此,仅凭透光无法确定真伪。
2. 需结合其他物理特征
颜色分布:天然玉石颜色通常自然过渡,人工染色玉颜色呆板,常见色根堆积。
结构纹理:透光下观察,真玉常有纤维交织结构(如和田玉的"毛毡状"结构),假玉可能显示气泡或均匀颗粒。
硬度与密度:真玉硬度高(翡翠莫氏硬度6.5-7),普通玻璃无法划伤,且手感沉甸甸。
3. 优化处理手段的干扰
注胶处理:B货翡翠经酸洗充胶后可能更透光,但结构被破坏。
烤色或辐照:部分造假技术会人为改变透光效果,需借助专业仪器检测。
4. 玉种差异
不同玉石透光度各异:
翡翠半透明到不透明均有,优质冰种透光性好;
和田玉多为微透明,青海料较透但可能水透感强;
岫玉透明度高但硬度低,易与仿制品混淆。
5. 专业检测方法
折射仪:测定折射率(翡翠1.66左右,和田玉1.60-1.62)。
紫外灯:部分注胶材料会发出荧光。
红外光谱:可识别有机填充物。
结论:透光性仅是辅助判断依据,需结合密度、硬度、结构、证书(如NGTC鉴定)等综合分析。高仿技术日益精进,建议购买时要求正规机构检测报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