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金苏区永光玉石坑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苏区镇,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矿坑遗址,主要与上世纪革命时期的经济活动和地方资源开发密切相关。以下从历史背景、开发过程、革命关联及现状等方面展开分析:
1. 历史背景与地理特征
永光玉石坑所在紫金县地处粤东山区,地质构造复杂,矿产资源丰富,尤其是石英类玉石储量较大。苏区镇在土地革命时期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,1927年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,当地资源开发成为支撑革命经济的重要环节。玉石开采既为革命队伍提供了资金,也为武器制造(如磨制工具)提供了原材料。
2. 革命时期的开采活动
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,在彭湃等革命者领导下,紫金苏区通过“生产自救”政策组织群众开采玉石。永光玉石坑作为典型矿点,其产出玉石部分用于制作印章、饰品等工艺品,通过秘密渠道销往潮汕、香港等地,换取药品、武器等物资。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早期在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探索,也是“以工代赈”策略的具体实践。
3. 开采技术与劳工组织
当时开采以人工为主,采用浅层露天挖掘或简易巷道作业。矿工多为当地农民和赤卫队员家属,由苏维埃政府统一管理,实行集体劳动与分配制度。这种模式虽受技术条件限制产量较低,但强化了群众对革命的支持,成为“军民融合”的雏形。
4. 文化价值与历史记忆
永光玉石坑见证了土地革命时期地方资源与革命需求的结合。2010年后,紫金县将苏区镇列为“红色旅游小镇”,玉石坑遗址与“红屋”(苏维埃政府旧址)、革命烈士纪念碑共同构成红色教育线路。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矿产经济,更反映了在艰苦环境下发动群众、自力更生的实践智慧。
5. 现状与保护
目前永光玉石坑已停止规模开采,残留矿洞和作业痕迹保存较为完整。地方政府计划将其申报为工业遗产,结合乡村振兴政策开发研学旅游项目。但受限于资金和技术,遗址保护仍面临风化侵蚀和基础设施不足的挑战,需进一步整合文物与地质保护资源。
扩展知识
紫金县的玉石属广义“黄龙玉”范畴,主要成分为石英质,与云南龙陵黄龙玉、台山玉属同类。民国时期广东玉雕业常以此为原料,其开采史可追溯至清代,但革命年代的集体化生产使其具备了特殊政治含义。类似案例还有江西瑞金的钨矿开发,均为研究苏区经济史的重要个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