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器鉴定专家搞笑场面实录:
1. “这是商周的?还是上周的?”——某专家拿着一条仿古玉琮,在放大镜下看了半天,最后幽幽叹道:“这包浆还没我家的老酱油碟子自然。”
2. “量子力学式鉴定”——新手问:“老师,这块玉怎么断代?”专家眯眼道:“当你观察它时,它是战国的;不观察时,可能是义乌的。”
3. “听音辨玉翻车现场”——专家敲击玉壁作深沉状:“嗯,声如清泉……等等,这声儿怎么像塑料?”低头一看,藏家小声说:“抱歉,刚不小心碰到我带的矿泉水瓶。”
4. “学术名词糊弄学”——面对高仿品,专家突然蹦出一串术语:“你看这砣工痕、次生结晶氧化层……”围观群众肃然起敬,实则他内心OS:“编不下去了,这玩意儿就是酸洗注胶的。”
5. “博物馆级误解”——藏家激动展示“红山文化玉龙”,专家憋笑:“造型很有创意,但红山先民应该没看过《哆啦A梦》,这明显是机器冲压的。”
拓展冷知识:
真正的古玉鉴定常靠“工痕比对”,但现代仿品连砣机转速都能模拟,唯独“解玉砂”的天然磨痕难复制,显微镜下会露馅。
清代“乾隆工”玉器常被仿造,但真品阴刻线像书法般有起收笔力道,仿品则像复印机般呆板。
某些专家爱用“玄学话术”,比如“这玉气韵不对”,其实是指“没古玉那种埋在土里几百年的怂样”。
最后提醒:遇到张口就喊价上亿的“专家”,建议把他和玉器一起送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