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游卖玉器骗局是一种常见于旅游景点的消费欺诈手段,通常利用游客对玉器价值认知不足、信任导游或商家宣传的心理实施诈骗。以下是几种典型骗局案例及分析:
1. 虚假产地与伪书
- 手法:商家声称玉器为“缅甸翡翠”“和田玉”等名贵产地,并出示伪造的鉴定证书(如虚假的“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”证书)。实际为廉价玉料或合成材料(如染色石英岩、玻璃制品)。
- 案例:某云南旅游团游客被带到“玉石博物馆”,以8万元购买“缅甸翡翠手镯”,后经专业检测为酸洗充胶处理的B货。
2. “赌石”骗局
- 手法:诱导游客参与“赌石”,宣称原石可能开出高价翡翠。实际上,原石已被切开后粘合(“做皮”),或内部灌注铅块增重,游客血本无归。
- 关键点:真正的赌石需专业仪器(如强光手电、密度测试),普通游客无法辨别。
3. 导游联合商家分成
- 手法:导游以“支持当地经济”“限量特供”为由,将游客带至合作商铺。商家虚标价格(如标价10万,实际成本不足千元),导游抽取50%以上回扣。
- 数据:2019年桂林某案中,导游通过此方式年获利超百万元。
4. “寺庙开光”噱头
- 手法:在宗教景区捆绑销售“高僧开光玉器”,声称可保平安。实际为机器量产制品,甚至未经宗教仪式。
- 扩展:根据《宗教事务条例》,宗教场所不得以营利为目的销售商品。
5. 掉包计与虚假退货政策
- 手法:游客付款后,商家以“包装”为由调换真品为赝品。或承诺“30天无理由退货”,但退货时以“已损坏”为由拒绝。
6. 利用免税政策欺诈
- 手法:在海南、西藏等免税区,商家虚标“免税价”,实则价格高于市场价2-3倍,利用游客对政策不熟悉行骗。
防骗建议:
鉴定能力:学习基础玉石知识(如翡翠的“翠性”、和田玉的油脂光泽)。
权威检测:要求商家提供可联网验证的证书(如NGTC),并自行复检。
理性消费:勿轻信“故事营销”(如“祖传”“矿主直供”)。
举报渠道:保存证据后向文旅局(12301)或市场监管局(12315)投诉。
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55条,若商家存在欺诈,游客可主张“退一赔三”。2021年云南某法院曾判决一玉石店赔偿游客32万元。消费者需保留合同、转账记录、商品照片等关键证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