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翡翠鉴定中,有一种特殊现象被称为“像假翡翠的真翡翠”,即天然翡翠因某些特征容易被误判为假货。以下是常见情况及专业解析:
1. 高冰种/玻璃种翡翠的误判
这类翡翠透明度极高(如“起荧”品种),质地纯净如水,常被怀疑为人工注胶或玻璃仿制品。实际上,天然翡翠在光线折射下会呈现柔和光晕,而假货的光泽僵硬,且内部可能有气泡或流动纹。
2. 天然裂纹与注胶混淆
部分天然翡翠存在“石纹”或愈合裂隙,易与B货翡翠(酸洗注胶)的网状裂纹混淆。区别在于:天然裂纹边缘呈不规则分布,而B货裂纹因酸蚀呈现“蜘蛛网状”均匀结构。放大观察可见注胶残留的蓝紫色荧光反应。
3. 颜色过于鲜艳的争议
如“木纳场口”的帝王绿或“铁龙生”翠色,因饱和度高常被疑为染色。但天然色根呈丝带状渐变,紫外灯下无荧光;染色翡翠颜色浮于表面,裂隙处富集染料,擦拭可能脱色。
4. 稀有品种的认知误区
“乌鸡种”黑翡翠:因墨色分布均匀,被误认为人工烤色。实则天然乌鸡种透光显灰绿,黑色由角闪石包裹体致色,分光仪可检测特征吸收峰。
“干青种”:高铬致色导致质地干涩,部分商家用绿玉髓冒充。但干青仍有翡翠的纤维交织结构,折射率(1.66左右)高于玉髓(1.54)。
5. 处理手段的进阶伪装
市场出现“新派造假”手段,例如:
覆膜翡翠:在无色翡翠表面镀绿色薄膜,看似颜色艳丽。鉴定时需寻找膜层脱落边缘,或测试表面硬度(膜层易被划伤)。
激光致色:通过辐射改变颜色,需大型实验室用光谱仪检测色心缺陷。
专业建议
借助折射仪、密度测试(天然翡翠3.33g/cm³左右)、红外光谱(区分注胶)综合判断。
警惕“完美无瑕”的低价翡翠,天然高档品通常存在轻微瑕疵。
学习翡翠的“苍蝇翅”解理面和桔皮效应,这是人工难以复制的天然特征。
翡翠鉴别需结合经验与科技手段,避免因认知局限误判珍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