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翡翠有石斤”是翡翠行业内的一种行话或俗称,通常指翡翠原石或成品中存在明显可见的矿物包裹体、杂质或石性较重的部分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:
1. “石斤”的含义
“石斤”并非标准术语,而是行业中对翡翠内部石质成分的俗称,可能来源于方言或口误(如“石筋”的谐音)。它指翡翠中与绿色或透明主体部分共生的其他矿物(如钠长石、辉石等),表现为白色、灰色或其他颜色的团块、条带状结构,质地粗糙,影响翡翠的纯净度和美观性。
2. 形成原因
- 地质作用:翡翠形成于高压低温环境,成矿过程中混入其他矿物,导致石性与翡翠共生。
- 风化搬运:原石经河流冲刷后,表层松散石质部分(“皮壳”或“雾层”)可能残留于内部。
- 加工未彻底:雕刻时未完全去除杂质,成品中保留石性部分。
3. 对价值的影响
- 因素:石斤过多会降低翡翠的透明度(水头)和均匀性,尤其对高档玻璃种、冰种翡翠价值损害较大。
- 特殊效果:少数情况下,石斤与绿色交错形成独特纹理(如“雪花棉”),反而增加艺术性,但需具体分析。
4. 相关概念辨析
- “棉”:常指翡翠内部的絮状物,多为硬玉矿物间隙或微小裂隙,与石斤不同。
- “绺裂”:是裂纹而非矿物包裹体,但石斤可能伴随绺裂出现。
5. 消费者注意事项
- 购买时需打灯观察内部结构,石斤在透光下呈浑浊阴影。
- 中低档翡翠(如豆种)常见石斤,高档货则要求“无杂无裂”。
- 警惕商家将石斤描述为“天然特征”而抬高价格,需结合种水色综合判断。
6. 行业处理方式
- 挖脏去绺:雕刻时剔除明显石斤部分。
- 注胶染色:不良商家可能通过酸洗充填掩盖石斤,这类处理翡翠(B货、C货)需避免。
翡翠的石斤现象是天然属性的体现,但识别其分布与程度需要经验。建议通过专业鉴定机构(如NGTC)出具证书确认品质,避免因术语误导产生消费纠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