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时期(618-907年)的文玩市场主要集中在都城长安(今西安)和洛阳两地的市集体系内,具体形式与后世专门的文玩市场有所不同,但已具备早期艺术品交易的雏形。以下是当时与文玩相关的交易场所及相关知识:
1. 长安东西两市
- 西市:作为国际性商贸中心,聚集了来自丝绸之路的琉璃、宝石、象牙雕刻等异域珍玩,胡商开设的店铺常有中亚传入的错金银器、波斯玻璃器等精品。
- 东市:毗邻贵族聚居区,以本土高端工艺品为主,如越窑青瓷、邢窑白瓷、铜镜、名家笔墨(吴道子线描粉本等)交易活跃,部分店铺兼营古玉、青铜器鉴定。
2. 洛阳南市与北市
- 南市占地广阔,设有"肆"(专业街区),其中"笔行""墨行"集中销售宣毫、松烟墨等文房用具;北市周边多佛寺,佛教艺术品如檀木念珠、鎏金佛像流转于此。
3. 寺庙周边市场
大慈恩寺、大兴善寺等名刹附近形成"庙市",信徒捐赠的旧物(如写经残卷、供养器物)通过"质库"(典当行)流入民间,成为早期文玩回流渠道。
4. 特殊交易形式
- 胡商拍卖:粟特商人常以"唱价"方式竞价销售西域奇珍,近似现代拍卖雏形。
- 文人雅集:曲江宴饮时,士大夫会携家藏书画、奇石相互品鉴,形成非正式交易圈。
扩展知识:唐代文玩审美受三方面影响:一是宫廷"百工署"制作的金银平脱漆器引导潮流;二是士族阶层推崇王羲之书法拓本("兰亭序"摹本价超千金);三是佛教密宗法器(如金刚杵、曼荼罗)带动宗教艺术品收藏。唐末战乱致大量宫廷珍藏散入民间,为后世收藏奠定基础。
唐代尚未出现宋代以后的专门文玩店铺,但其市场分层(异域珍宝/本土精品/宗教器物)、流通网络(丝路-市集-文人圈)已初具体系,可视为中国文玩市场的奠基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