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购买到假的和田玉,可采取以下措施维护权益并避免进一步损失:
1. 鉴定确认真伪
- 立即寻找专业鉴定机构(如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NGTC)进行复检,获取书面鉴定证书。真和田玉的密度、折射率、结构(纤维交织状)等特征与仿品(如碳酸盐玉、石英岩、玻璃等)有明显差异。
- 注意常见造假手段:染色处理(通过裂隙或表皮人工上色)、合成材料(乳化玻璃仿籽料)、以其他玉石(俄料、韩料)冒充新疆和田玉等。
2. 留存证据
- 保留购买凭证(发票、收据、聊天记录、商品描述截图),尤其注意商家是否标注“新疆和田玉”“籽料”等关键信息。无书面承诺的虚假宣传可能构成欺诈。
- 拍摄假玉的细节照片(颜色分布、毛孔、绺裂等),与鉴定结果一并存档。
3. 法律途径
- 向消费者协会(12315热线或线上平台)投诉,依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55条主张“退一赔三”,若涉假金额较大可报警处理。
- 通过电商平台投诉:若为线上购买,利用平台“假一赔十”等规则申请赔付,提交鉴定报告后平台通常优先支持买家。
4. 行业知识补充
- 和田玉广义与狭义区别:国标中“和田玉”泛指透闪石成分玉石(含青海料、俄料等),但商业上特指新疆和田产区;籽料需有天然皮壳与汗毛孔,山料则无明显特征。
- 价格警惕:顶级籽料克价可达万元,低价“羊脂玉”多为韩料或合成品。染色仿籽料常通过酸蚀+染料制作,紫外灯下可能显荧光。
- 专业术语:学会辨别“修型籽料”(人工打磨冒充天然形状)、“二上皮”(天然皮上加色)等行话陷阱。
5. 预防再遇假货
- 选择信誉商家:优先考虑有GIA、NGTC认证的店铺,要求附带产地证书。
- 学习基础鉴定:真玉手感温润、油脂光泽,敲击声清脆;玻璃仿品常有气泡,塑料仿品过轻。
如已确认受骗,建议联合其他受害消费者集体,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制假窝点。和田玉市场鱼龙混杂,保持理性消费心态至关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