酸洗和田玉是一种常见的优化处理手段,主要用于掩盖玉料瑕疵或仿造高端籽料特征。以下是其主要特征及相关知识扩展:
1. 表面光泽异常
酸洗后的和田玉表面常呈哑光或蜡状光泽,缺乏天然玉石的油润感。高浓度酸蚀会导致表面出现"蛛网状"腐蚀痕,放大观察可见不规则凹坑。部分商家会通过浸蜡或涂抹油脂掩盖,但随时间推移会逐渐褪色。
2. 颜色不自然
酸洗会溶解玉石中铁质等致色元素,导致颜色发白、发灰。染色配合酸洗时,常见艳丽的枣红皮或橘黄皮,颜色浮于表层,在裂隙处有染料富集现象。紫外光下可能发出异常荧光。
3. 结构疏松
酸蚀会破坏透闪石晶体结构,显微镜下可见矿物颗粒边界模糊,天然纤维交织结构被破坏。敲击声沉闷,与天然和田玉清脆声有明显区别。密度测试值通常低于3.0g/cm³。
4. 裂纹特征
人工酸蚀裂纹边缘参差不齐,多呈"闪电状"辐射分布,与天然水线、绺裂的延伸规律不同。常见"蚀裂纹"与"染色脉"共生的造假特征。
5. 其他鉴别指标
- 红外光谱检测会出现3420cm⁻¹处的羟基吸收峰异常
- 酸洗料常伴随充胶处理,擦拭可能出现溶解反应
- 微量元素分析显示钾、钠等活泼金属元素含量异常偏低
6. 仿籽料特征
酸洗后人工滚磨的"仿籽料"棱角过渡生硬,孔洞内壁光滑无天然水蚀痕,毛孔分布机械重复,与河道冲刷形成的自然特征差异显著。
需要特别注意,现代造假技术已出现"局部酸洗"手法,仅对瑕疵部位处理,常规检测更难识别。建议结合比重测定、折射率检测(天然和田玉1.60-1.62)等多项数据综合判断。市场流通的"俄料酸洗仿籽"、"韩料酸洗染色"等变种仿品层出不穷,收藏时需保持警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