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币出土后氧化腐蚀是普遍现象,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:
1. 埋藏环境的骤变
古币长期处于地下相对稳定的温湿度、酸碱度及低氧环境,出土后暴露于空气,湿度、氧气含量骤增,加速氧化反应。尤其含铜古币(如铜钱)会快速生成碱式碳酸铜(铜绿),铁质钱币则易形成红棕色三氧化二铁(铁锈)。
2. 电化学腐蚀
古币中的金属杂质(如铜钱含铅、锡)会与主体金属形成原电池,在潮湿环境中发生电化学腐蚀。埋藏土壤中的电解质(如盐分)会加剧这一过程,出土后若残留电解质未清理,会持续破坏金属结构。
3. 硫化物的影响
埋藏环境中硫化氢等含硫气体会与金属反应。银币易生成黑色硫化银,铜币则可能形成硫化亚铜,这些化合物稳定性差,出土后遇氧气和水会进一步转化为氧化物或盐。
4. 清理不当的二次伤害
粗暴清理(如硬物刮擦、强酸浸泡)会破坏古币表面钝化层,加速腐蚀。部分出土古币表面附着的硬结物(如钙质沉积)若强行去除,可能连带损伤币体。
5. 保存条件不足
出土后未及时控温控湿(理想条件为相对湿度40%以下,温度18-22℃),或接触含氯、硫的现代材料(如劣质塑料盒),均会诱发腐蚀。紫外线照射也会促进某些金属硫化物的光解反应。
扩展知识:
部分锈蚀产物(如致密铜绿)能延缓进一步腐蚀,称为“良性锈”,考古学界可能选择保留以维持历史原貌。
X射线荧光光谱(XRF)等非破坏性技术可用于分析古币成分,指导保护方案。
缓蚀剂(如苯并三氮唑BTA)常用于铜质文物的化学稳定处理,但需专业人员操作。
处理出土古币需遵循“最小干预”原则,建议联系文保机构进行科学保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