翡翠和玉石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:
1. 矿物学分类
翡翠属于辉石类矿物,主要成分为钠铝硅酸盐(NaAlSi₂O₆),硬度6.5-7,属于硬玉范畴。而广义的“玉”分为硬玉(翡翠)和软玉(如和田玉、岫玉等),软玉主要成分为透闪石-阳起石系列。因此翡翠是玉的一种,但并非所有玉都是翡翠。
2. 文化差异
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玉”泛指温润有光泽的美石,涵盖范围更广。翡翠自明清时期才从缅甸大量传入中国,逐渐成为高档玉石代表。汉代以前中国玉文化以和田玉为主。
3. 物理特性对比
翡翠具有独特纤维交织结构,呈现玻璃光泽,常见翠绿色(铬致色);软玉多为油脂光泽,颜色更柔和。翡翠的折射率(1.66)和密度(3.33g/cm³)均高于多数软玉。
4. 形成条件
翡翠形成于高压低温变质环境中,主要产于板块碰撞带;软玉多产于中低温热液蚀变或接触变质带。缅甸北部克钦邦的翡翠矿床形成于1.5亿年前的白垩纪。
5. 处理工艺
翡翠加工需经切割、粗磨、精磨、抛光多道工序,高端产品还需手工抛光。传统水凳工艺现已逐渐被电动工具取代,但封蜡、浸油等优化手段仍常见。
6. 价值评估体系
翡翠采用4C2T标准(颜色、净度、切工、裂纹、透明度和质地),其中帝王绿翡翠因铬元素含量最佳可超黄金价格数十倍。软玉则以和田玉籽料的细腻度、油性为价值核心。
7. 仿制品鉴别
常见翡翠仿品包括染色石英岩(马来玉)、脱玻化玻璃等,可通过放大观察结构、测试密度和折射率区分。红外光谱仪可检测环氧树脂填充的B货翡翠。
国际宝石学协会(GIA)将翡翠归类为宝石级硬玉岩,需满足矿物成分、结构和美观度三重标准。现代研究表明,翡翠的颜色成因除铬外,还可能与铁、锰等微量元素有关。缅甸帕敢矿区近年产出含钠长石较多的新矿料,引发市场对翡翠矿物学定义的讨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