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分烧过的翡翠(俗称"B货翡翠"或"热处理翡翠")与玻璃仿制品可从以下几个专业角度进行鉴别:
1. 结构特征
- 翡翠:天然翡翠具有典型的纤维交织结构,在显微镜下可见"翠性"(苍蝇翅闪光),烧制后的翡翠因高温处理可能导致结构疏松,但通常会保留矿物颗粒的定向排列特征。
- 玻璃:无结晶结构,放大观察可能含气泡、流动纹等熔融痕迹,表面常见铸模留下的合模线。
2. 光泽差异
- 翡翠:抛光后呈玻璃至油脂光泽,热处理翡翠因酸洗充胶可能出现蜡状光泽。
- 玻璃:通常呈现呆板的玻璃光泽,部分高铅玻璃可能呈现强玻璃光泽(俗称"贼光")。
3. 密度测试
- 翡翠密度(3.30-3.36 g/cm³)显著高于普通玻璃(约2.4-2.8 g/cm³)。可通过静水称重法检测,天然翡翠有明显压手感。
4. 折射率检测
- 翡翠折射率1.66(点测法),而玻璃折射率范围较宽(1.47-1.70),需结合其他特征综合判断。
5. 红外光谱分析
- 翡翠在红外光谱下可见3430cm⁻¹和3610cm⁻¹吸收峰;热处理翡翠因有机胶充填会出现2870cm⁻¹、2920cm⁻¹等脂肪烃吸收峰;玻璃则无特征吸收峰。
6. 紫外线荧光
- 注胶翡翠在长波紫外线下常发蓝白色荧光;玻璃一般无荧光反应(部分含荧光剂的例外)。
7. 热导性测试
- 翡翠具较高热导率,接触皮肤有凉感;玻璃导热慢,温差感不明显。可用热导仪定量检测。
8. 内含物鉴别
- 翡翠可能含钠长石、铬铁矿等矿物包体;玻璃常含气泡或未熔质。
9. 表面特征
- 翡翠可见橘皮效应,热处理品可能有酸蚀网纹;玻璃表面常见冷加工痕迹如抛光盘痕。
10. 破坏性检测
- 翡翠刻划硬度6.5-7,可刻划普通玻璃;反之则不能。但需注意此方法会损伤样品。
补充知识:
目前市场出现的新型脱玻化玻璃仿翡翠(如"马来西亚玉")具有更接近翡翠的折射率和密度,需通过高级别检测设备区分。
国家标准GB/T 16553-2017明确规定,经酸洗充填、染色等处理的翡翠必须注明"处理"字样。
某些古老玻璃制品(如清代料器)可能含氧化铅提高折射率,需结合时代特征和包浆判断。
专业鉴定应通过正规检测机构,综合使用光谱仪、折射仪、密度仪等设备,避免单一指标误判。消费者购买高价翡翠时务必索要CMA认证证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