酸洗翡翠属于经过人工处理的翡翠,是业内公认的优化处理手段。根据国家标准GB/T 16552-2017《珠宝玉石 名称》,这类翡翠在鉴定证书中必须明确标注"处理"或"翡翠(处理)"字样。其核心处理流程通常包括:
1. 酸洗漂白处理:
采用强酸(如盐酸、)浸泡翡翠,溶解内部铁锈、杂质等氧化物,使底子变白。此过程会严重破坏翡翠结构,形成蜂窝状蚀刻纹,需后续充填以恢复外观。
2. 注胶填充阶段:
酸洗后的翡翠需注入环氧树脂或有机胶填补裂隙。充填物会残留明显的紫外荧光反应(蓝白荧光),放大观察可见树脂光泽与表面龟裂纹。
3. 与天然翡翠的本质区别:
- 结构破坏:天然翡的纤维交织结构在酸洗后解体,失去"翠性"闪光
- 密度变化:处理品密度(约3.0-3.1)低于天然A货(3.33-3.34)
- 红外光谱特征:2870cm⁻¹、2928cm⁻¹处出现树脂特征峰
- 耐久性差异:处理翡翠易因老化出现黄变、龟裂
4. 市场规范要求:
根据《珠宝玉石饰品通则》(GB 11887),销售时必须声明处理属性,禁止以"天然翡翠"名义出售。部分不法商家会使用"翡翠优化""B货翡翠"等模糊表述误导消费者。
5. 鉴别技巧:
- 听音测试:天然翡翠敲击声清脆,处理品声音沉闷
- 放大检查:50倍镜下可见酸蚀网纹与胶体流动痕迹
- 折射率测试:处理品折射率通常低于1.66的天然标准值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部分新式处理工艺会采用纳米级填充技术,常规检测手段可能难以识别,建议通过国家级质检机构(如NGTC)进行红外光谱或拉曼光谱分析。长期佩戴酸洗翡翠可能存在皮肤过敏风险,尤其是有机胶分解产生的游离甲醛等有害物质值得警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