邮票版别是指同一邮票图案在不同时期、不同印刷批次或不同用途下的分类,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:
1. 原版邮票
即首次发行的版本,通常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。例如中国1980年发行的“庚申年”猴票(T46),原版因印刷工艺和存世量稀少而备受追捧。
2. 再版邮票
由于需求增加或纪念用途而重新印刷的版本,通常会在纸质、齿孔或暗记上与原版有细微差异。例如1955年中国再版的纪1至纪13纪念邮票。
3.错版邮票
因设计或印刷错误而流出的版本,如“全国山河一片红”因地图绘制错误撤销发行,存世量极少,成为珍品。
4. 改版邮票
因政治、技术等原因调整图案或文字的版本。例如民国时期的孙中山像邮票曾多次改版,调整肖像细节或面值标识。
5. 地方版邮票
由地方政府或特定地区发行的邮票,如中国解放区邮票中的“华东人民邮政”系列,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。
6. 加盖邮票
在原邮票上加印新面值、文字或标志,常用于政权更迭或邮政资费调整时期。例如清代“小龙”邮票上加盖“中华民国”字样。
7. 试验版与样票
未正式发行的试印样张,包括设计样稿、颜色试印样等,通常用于内部审核或存档。
8. 特殊材质版
使用非纸质材料印刷的邮票,如金属箔(中国2007年“贡嘎山”镀金小型张)、丝绸(2008年“奥运会”丝绸小版张)等。
9. 自动化邮票
由自动售票机即时打印,面值可根据需要调整,如德国早期自动化邮票或中国2018年试点发行的“邮资标签”。
10. 附票与副票
附带在邮票旁的辅助部分,可能包含宣传图文或纪念信息,如“J172M 1990北京亚运会”附有会徽图案。
11. 小全张与小版张
小全张包含全套邮票,周边常带装饰图案;小版张是缩小版式的整版邮票,如“2003年抗击非典”小版张。
12. 电子邮票
通过数字技术生成的虚拟邮票,部分国家已试点应用,如瑞士的“数字邮资条码”。
邮票版别的差异往往体现在印刷技术(雕刻版、影写版、胶版)、齿孔度数、水印、刷色或纸质上。例如雕刻版线条凸起手感明显,而影写版色彩层次更丰富。收藏时需借助专业工具(如放大镜、紫外灯)鉴别细节。邮票版别研究是集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反映了邮政史和社会变迁的脉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