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钱币铜质分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:
1. 铜材成分分析
宋代铜钱主要采用青铜(铜锡铅合金),不同时期比例差异显著。北宋早期(如宋元通宝)含铜量较高(约65%-70%),锡铅比例较均衡;南宋时期(如绍熙元宝)铅含量明显增加(可达30%),铜色发灰暗。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检测可精确测定元素组成。
2. 铸造工艺特征
旋边工艺:北宋铜钱多经旋削加工,边缘光滑整齐;南宋货币常保留铸瘤,边缘粗糙。
钱文风格:瘦金体(如崇宁通宝)笔画纤细挺拔,需高锡青铜保证铸造精度;南宋钱文笔划较粗,与含铅量提升导致的流动性增强有关。
3. 氧化层表现
高锡铜钱易形成致密孔雀石绿锈,结构坚实;高铅钱币氧化后多呈灰白色粉状锈,且易出现"铅光"(铅析出形成的金属光泽)。
北方出土宋钱常见硬结锈层,南方坑口多伴随蓝绿色结晶锈,这与土壤酸碱度相关。
4. 比重与声音测试
北宋铜钱比重普遍在8.5-9.0之间,声音清脆悠长;南宋钱币因铅含量高(比重降至7.5-8.2),叩击声闷哑。明道元宝与景德元宝虽同属北宋,但因锡铅比例差异,音调有明显区别。
5. 铸币政策影响
神宗时期推行"折二钱"制度,铜钱厚度增加但含铜量降低;徽宗大观年间恢复高铜比例,出现"当十"大钱。两宋交界时期的建炎通宝存在铜铁并铸现象,需注意铁芯包铜的复合币。
补充知识:宋代铜矿主要来自韶州岑水场、信州铅山等矿区,不同矿源金属成分差异会影响钱币成色。绍兴年间因铜荒,曾掺杂锌、铁等杂质,这类钱币断面常现杂色颗粒。嘉定铁钱系列虽为铁质,但部分试样发现表面镀铜工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