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币锈色的真伪辨别是钱币鉴定中的关键环节,真锈与人工伪造锈在微观结构、化学成分及外观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。以下是系统的鉴别方法和相关扩展知识:
一、真锈的特征
1. 层次分明
真锈通常呈现自然堆积的层次感,底层为致密的“贴骨锈”(如黑褐色氯化亚铜),表层覆盖疏松的矿物盐(如绿锈碱式碳酸铜)。这种分层是长期氧化、硫化等化学反应的结果,人工仿锈难以复制时间累积的化学渐变过程。
2. 结合牢固度
真锈与钱体金属结合紧密,刀刮时呈颗粒状脱落,断面可见锈层与金属的咬合痕迹。伪锈多用胶粘或电镀,易成片剥离,露出新鲜金属面。
3. 结晶形态
高倍放大镜下,真锈常呈现矿物晶体结构(如针状孔雀石结晶或立方体黄铜矿晶体)。伪锈多用化学涂料,显微镜下可见气泡或均匀无定形结构。
4. 环境适应性
真锈颜色与出土环境相关:北方干坑多红锈(氧化铁)、南方水坑多绿锈(铜的碱式盐)、盐碱地则常见蓝绿色氯化铜锈。锈色分布与钱币埋藏时的接触面吻合。
二、伪锈鉴别要点
1. 酸蚀锈
用酸快速腐蚀生成的锈色单一,表面无层次,常伴有刺鼻化学气味。鉴别时可用热水浸泡,酸蚀锈易褪色或溶解。
2. 胶拌锈
将颜料与胶水混合涂抹的伪锈,硬度高但脆性大,指甲刮擦会呈粉末状剥落。紫外灯下常见荧光反应。
3. 电解锈
通过电解生成的锈层薄且均匀,缺乏自然锈的斑驳感,边缘过于整齐,常见于现代高仿品。
4. 移植锈
将真钱锈层拼接移植到上,需注意锈色与钱体材质的矛盾(如铁锈出现在本应铜锈的钱币上)。
三、辅助鉴定技术
1. X射线荧光光谱(XRF)
可检测锈层元素组成。真锈中铅、锡等微量元素比例符合古代冶炼特征,伪锈可能含有现代工业锌、镍等异常元素。
2. 拉曼光谱
通过分子振动光谱识别锈蚀产物的矿物相,如真绿锈应为孔雀石(Cu₂CO₃(OH)₂)而非化工颜料。
3. 锈层截面分析
取样制作锈层剖面,真锈可见氧化梯度变化,人工做旧的锈层往往内外成分一致。
四、特殊锈类辨伪
1. 水银古
真品黑锈(硫化汞)有金属光泽且细腻,仿品多用石墨涂抹,颜色呆板无层次。
2. 朱砂锈
战国至汉代钱币特有的红色锈(氧化亚铜),真锈渗入胎体,仿制者多为表面喷涂。
3. 发锈
丝状结晶锈(碱式氯化铜),真品纤细分叉自然,伪作常呈现机械压制的规则纹理。
五、实战注意事项
1. 观察锈色与钱文字口的逻辑关系,真币锈色会覆盖但不完全填塞字口细节。
2. 对比同坑出土的其他钱币锈色一致性,孤品异锈需谨慎。
3. 警惕“锈上锈”造假手法,即在真锈基础上局部添加伪锈掩盖修补痕迹。
古币锈色的鉴定需结合材质、工艺、出土特征等多角度验证,必要时应借助科学仪器分析。历代作伪技术不断演变,鉴定者需持续更新认知库,尤其注意现代化学合成材料在高端仿品中的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