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传统绘画中,青绿设色是山水画的重要表现手法,尤其在宋代院体画和唐代金碧山水中尤为突出。左上角的青绿设色需兼顾色彩机理与构图平衡,以下是具体设置方法及扩展知识:
一、颜料选择与调制
1. 矿物颜料:石青、石绿是核心,分头青、二青、三青(颗粒由粗到细),头青偏冷艳,三青更细腻。朱砂、赭石可作为辅助色。
2. 胶矾水处理:矿物颜料需用明胶调和(胶矾比例约7:3),胶过浓易开裂,过淡则附着力不足。调色时需反复研磨至无颗粒感。
3. 层染技法:先以淡墨或赭石打底,再分5-7遍罩染青绿,每遍干后用软毫笔轻刷去除浮色。
二、构图与色彩关系
1. 空间透视:左上角若表现远山,宜用淡三青加少许花青,营造空气透视;近景则用头青混合石绿,强调体积。
2. 色墨交融:在青绿未干时以清水笔晕开边缘,可与下方水墨形成自然过渡。王希孟《千里江山图》即采用此法。
3. 金线勾提:仿唐代金碧山水时,可在青绿干后用泥金勾勒山脊,增强辉煌感(需用蒜汁调金粉增强附着力)。
三、避免常见问题
1. 色滞:夏季湿度大时,需控制胶量防止颜料板结;冬季可加微量蜂蜜延缓干燥。
2. 色暗:石绿易与空气中的硫反应变黑,可罩染淡透明植物色(如槐花黄)提亮。
3. 不匀:绢本上色前需刷胶矾水固定,生宣则宜用“积色法”逐层叠加。
四、传统美学依据
青绿设色遵循“随类赋彩”原则,但非写实还原,而是象征性表达。郭熙《林泉高致》提出“春山淡冶如笑”,左上角青绿常配以淡粉表现朝霞,或缀白表现山巅积雪。现代创作可尝试在石青中掺入微量群青(1:9比例),增强色彩通透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