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画的用墨技法极为丰富,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,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:
1. 墨分五色
传统理论将墨色分为“焦、浓、重、淡、清”五个层次,通过水分比例调控呈现不同浓淡变化。北宋郭熙在《林泉高致》中提出“墨色阶次”概念,强调墨韵的渐变对空间透视的作用。实际创作中,画家常以“积墨法”叠加层次,或通过“破墨法”实现水墨交融的渗透效果。
2. 墨法分类
泼墨法:唐代王洽开创的大写意技法,强调即兴挥洒,后世徐渭、张大千等发展为泼彩结合。
破墨法:在湿墨未干时叠加不同浓度墨色,黄宾虹认为“破墨须见笔痕”。
积墨法:龚贤善用多次皴染营造浑厚山体,需注意层间干湿节奏。
焦墨法:程邃以枯笔焦墨表现金石质感,现代张仃延伸为独立画种。
3. 材质影响
松烟墨色泽偏冷,适宜表现云雾;油烟墨光泽温润,多用于工笔画。明代《程氏墨苑》记载墨锭制作加入麝香、冰片等辅料可延缓渗化。生宣纸的吸墨性促成“墨分五彩”效果,熟宣则适合精细勾线。
4. 哲学内涵
道家“黑白为天下式”思想体现在水墨黑白体系中,荆浩《笔法记》提出“墨者,高低晕淡,品物浅深”,将用墨与气韵直接关联。文人画更追求“墨戏”的写意精神,如米芾云山以墨点取代线条。
5. 现代发展
林风眠引入西方水彩的透明性用墨,吴冠中探索抽象墨块构成。当代实验水墨中,墨与丙烯、拓印等手法结合,拓展了传统墨法的边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