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经数千年,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、釉色、纹饰、工艺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特征,以下分年代详述其特点:
1. 新石器时代(约公元前8000-前2000年)
陶器为主,以红陶、灰陶、黑陶为典型,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厚度仅0.5毫米,采用渗碳工艺。
彩陶盛行,仰韶文化的鱼纹、蛙纹彩陶采用天然矿物颜料(如赤铁矿、锰矿)。
2. 商周时期(约前1600-前256年)
原始青瓷出现于商代,浙江上虞发现最早龙窑遗址,胎体含石英砂粒,施石灰釉,釉色青黄不均。
西周青瓷出现简朴的方格纹、绳纹,器型常见尊、罐,釉层仍存在剥落现象。
3. 汉唐时期(前206-907年)
东汉成熟青瓷在浙江上虞烧成,胎体致密,釉层均匀,常见瓿、壶等器型,釉色青绿。
唐代南青北白格局形成:越窑秘色瓷("千峰翠色")使用匣钵单件烧造,邢窑白瓷"类银类雪",长沙窑首创釉下彩绘。
唐三彩为低温铅釉陶,以黄、绿、褐为主,含钴料进口自波斯,流行于贵族随葬。
4. 宋元时期(960-1368年)
五大名窑:
- 汝窑:天青釉含2%铁元素,"梨皮"开片,玛瑙入釉
- 官窑:紫口铁足,釉层肥厚呈"聚沫攒珠"
- 哥窑:金丝铁线开片,曾用"支钉烧"
- 钧窑:铜红釉窑变,"蚯蚓走泥纹"
- 定窑:白釉刻花,采用覆烧工艺
民窑体系:龙泉窑梅子青釉厚达1毫米,磁州窑白地黑花,吉州窑釉采用二次施釉。
元代青花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料(含钴、铁、锰),出现大型器如霁蓝釉白龙纹梅瓶。
5. 明清时期(1368-1911年)
明代:
- 永宣青花"渗青"现象明显,成化斗彩鸡缸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
- 嘉万五彩以红绿对比强烈著称,采用矾红彩
- 德化白瓷"中国白"含钾量高,达欧洲标准的第一硬质瓷
清代:
- 康熙五彩发明釉上蓝彩,替代青花
- 雍正粉彩以玻璃白打底,呈现珐琅质感
- 乾隆转心瓶结合雕瓷、镂空工艺,广彩适应外销需求
6. 近代(19世纪后)
机械化生产导致传统工艺衰退,但醴陵釉下五彩(1907年创烧)、景德镇"7501"毛瓷(1975年)等仍有突破。
鉴定要点:宋代瓷器普遍"紫光"特征因时间形成,明代釉面常有"橘皮纹",清代官窑底款笔道包含时代书写特征。瓷土变化明显,元代高岭土使用量增至50%,清代达60%以上。青料演变从唐代钴土矿到元代进口料,明代后期改用回青料,清代则用珠明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