烧好的瓷器可以进行二次烧制,但需根据瓷器类型、釉料特性和工艺目的谨慎操作。以下是关键要点和技术细节:
1. 低温釉复烧
高温烧成的瓷器(如1300℃以上)若需补釉,可选用低温釉(700-900℃)二次烧制。需注意坯釉膨胀系数匹配,避免釉面开裂。明代霁蓝釉常采用此法在素胎上复烧。
2. 釉上彩装饰
青花瓷等成品常通过800℃左右二次烧制固定釉上彩。清雍正粉彩瓷需严格控温,过高会导致铅釉流动变色。现代采用无铅低温釉彩更安全。
3. 缺陷修复技术
针孔、缩釉等问题可通过局部补釉后复烧修复。景德镇工匠常用喷釉法修补,复烧温度比初次低50-100℃。注意窑位选择避免受热不均。
4. 特殊工艺处理
结晶釉:需二次烧制使晶体充分发育
描金装饰:750℃低温固色
釉:1100-1200℃二次烧成
5. 风险控制
坯体吸水率变化可能导致炸裂,需预先低温烘烤
多次烧制会使胎体孔隙率增加,强度降低约15%
釉面可能产生"橘皮"等缺陷
6. 现代技术应用
电窑精确控温使复烧成功率提升至90%以上。采用阶梯式升温(200℃/h升至600℃,后改为80℃/h)可减少热应激。
重要提示:元代以前高温瓷原则上不建议复烧,因其胎釉烧结完全,二次受热易导致开片加剧或材质劣化。现代艺术瓷为追求特殊效果,可进行多达7-8次分层烧制。